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春秋冬夏 “四时”之美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2-08

□刘悦笛

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如环之循,如轮之转,组成了中国人的四时之美。

春秋观念乃是早于四时观念的,因为春种秋收,春种是新年的开始,秋收是旧年的结束。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时,一个春秋即一年,后来衍生出夏冬。汉族人关于四时的明确划分,大约就始于西周末期,此后形成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时节节奏。

世界上最主要的时间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时间(时间延展而勇往直前),另一种则是轮回时间(轮回往复而永无休止)。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时间观仍以广义的线性为主、循环为辅,但其实二者仍是结合的。

从古至今,四季变换,中国人都在发出两种时间感喟:一面是对春夏秋冬循环不已的感喟,另一面则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喟。中国人的诗词歌赋当中,充满了这种时间性的感叹,也就是一种中国人都懂的“春江花月夜”的存在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四时的美感,大概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最为充盈。较早给四季赋诗的,有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里,相传是晋代一名为“子夜”的女子所创制。现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我们各举一例,以春、暑、秋、冬四字各为开头。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夏歌: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秋歌: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冬歌: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这种四时模式,不囿于中土,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皆有回响。最具美感的,是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对美的描述,将四季与一天的天气结合起来,说春天曙时为最,夏天夜色最佳,秋天黄昏好,冬日则是晨朝为妙,并将欣赏天气的感受一并写出,微妙而准确。

四季不仅是属于自然的,在东亚已经被生活化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四季文化。对于四季的审美感受,在整个东亚都是相当丰富的。这种四季美学发源于华夏大地,并影响了周边地区,和我国在四季审美气质上基本一致。 (《中国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