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诗词里的压岁钱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2-08

□刘广荣

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表达了长辈们美好的祝愿和关爱。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云:“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压岁钱,并以压岁钱为题材,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华盖芙蓉翠倚天,高堂綵服忆长年。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稚争分压岁钱。香雾煖浮金鸭动,蜡虹晴隔绛纱然。鹤书一去无消息,白发沧江对雪眠。”出自元代吴当的《除夕有感(其二)》这首诗。游子过年一定要回家!去年除夕之夜,诗人把住宅装扮一新,挂上七彩的华盖芙蓉,贴上红窗花,穿上新衣服,点燃红蜡烛,与家人一起守岁。大家围坐餐桌边,吃上金黄的鸭子等美味佳肴,齿颊留香;过了一会儿,又拿出一瓶酒,浅斟慢酌,顿时觉得浑身暖烘烘的,谈天说地,憧憬美好的未来,寒意尽散,其乐无穷;大家吃饱喝足了,长辈就给晚辈压岁钱,小孩子争着分钱呢。一家人除夕大团圆,多么温馨,多么幸福!然而,诗人怎么也想不到,又一年除夕即将来临,自己如今满头白发了,可是寄给家人的信却石沉大海,得不到家人的任何回音,难道今天还要在沧江边对着雪睡一晚吗?不,还是踏上归途吧,快点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

明末清初的董以宁在《霜天晓角·辛卯除夜》中写道:“一般奇咄。听小童来说。道是明朝元日,废吾书、三叹息。流年催急。更怕看新历。床头压岁钱儿,谋之妇、何曾得。楚天遥阔。亲署重重驿。应说小儿痴绝,久不见、斑衣曳。还将墨汁。自写春联帖。并书小字悬门,道以宁、谨谢客。”大年夜,小孩子放在床头的压岁钱不知哪个妇人拿了去,他翻遍了所有衣袋也没找到,虽然有点不悦,但还要磨墨写对联,贴了大门,再贴小门,忙得不亦乐乎。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乃清代吴曼云《压岁钱》中的诗句。诗人吃了团圆饭,便拿来长长的彩线穿一百几十钱分派给儿女们。儿女们各自将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收藏起来。儿女们想:究竟拿压岁钱买爆竹,还是买洞箫呢?他们领压岁钱太高兴了,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觉。

清代的林朝崧在《甲辰除夕杂咏七首(其一)》中曰:“爆竹声中又一年,光阴三十箭离弦。莱衣戏作儿童舞,博得高堂压岁钱。”诗人听到爆竹响了起来,觉得光阴似箭,过了年,自己就是三十岁的人了。从哗哗啼哭出生到三十而立,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没少操心啊!大年夜,我得让父母开开心心。于是,诗人走进睡房穿了一套戏服出来,活脱脱春秋时期的大孝子老莱子的模样,他又像顽皮的小孩子边歌边舞向父母双亲拜年并索要压岁钱,博得父母的一阵阵笑声。

“锦城灯火,今宵除夕,伴人孤榻。听晓钟未到犹余腊。爆竹里、市声杂。残年风雪双扉阖。不眠闷空纳。料乡园笑语,雏孙洽。压岁钱盈箧。”乃清代李炳灵《探春令·成都除夕》一词中的语句。除夕之夜,寒风凛冽,雪纷纷扬扬,大都市灯火通明,爆竹声此起彼伏,诗人无人作伴,感到孤独,不能入睡。他想还是在乡村过年好,他与孙子十分融洽,给孙子的压岁钱装得满满的。

 (《联谊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