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用丝绵御寒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1-23

□郑学富

丝绵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西汉,丝织业已很发达,两汉出土文物有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朱红菱纹罗丝绵袍、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绢地“长寿绣”丝绵袍、素丝绵袍等。西汉教学童识字的书《急就篇》就有“绛缇絓紬丝絮绵”之句。颜师古还对絮与绵做了注解:“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唐代,人们冬季穿的绵服和绵袍,填充物就是丝绵,并且有定量:绵袍,加绵十两;绵袄,加绵八两;绵袴(裤),加绵六两。白居易《新制布裘》云:“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诗人很满意自己新做的绵袍,外面用的是洁白的桂布,里面是吴地产的丝绵,在寒冬腊月穿上它温暖如春。

唐代,朝廷发给边防守军的冬衣就是丝绵衣物。唐代孟棨(qǐ)撰写的《本事诗》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开元年间,发给戍边士兵的纩衣(丝绵衣)是由宫中所做。有一位士兵在绵袍中发现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士兵把此诗交给了主帅,主帅不敢隐瞒,又上交朝廷。唐玄宗将诗出示给宫中,查找写诗的宫人。一宫人主动认罪,任凭皇帝处置。哪料唐玄宗却说:“恕你无罪,你就和这位得袍士兵结婚吧,我为你成就这份姻缘。”

宋代,江浙一带的丝绵驰名遐迩,上交的丝绵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因制作丝绵的大部分工序都在清水中完成,故又得名清水丝绵。余杭清水丝绵洁白如凝脂,轻柔如浮云,被时人喜爱。南宋建都临安(杭州)时,特谕将余杭清水丝绵列入贡品。

清康熙年间,余杭清水丝绵远销日本。民国时余杭“老恒昌”清水丝绵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2008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