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曾经“吃馍”当享受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1-20

□余振中

星期天我去街上取快递,孙女点了外卖,两个汉堡,一杯饮料。回到家中,看着她美滋滋享用的样子,我不禁思绪飘飞,感慨万千。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经济困难时期,家里总是缺粮,经常为吃饭发愁。那时候生产队每个人全年只能分百十来斤小麦,其余的就是有数的高粱、玉米、红薯等杂粮,也不够吃。小麦蒸的馒头叫白馍,那是最高级的食品,只有过年才蒸一些吃。为了有足够的粮吃,很多人家都把小麦换成杂粮来果腹。高粱面蒸的馍又黑又硬,嚼起来嘴里发涩,特别难吃。有时候,奶奶把高粱面蒸成方形的高粱糕,但仍难以下咽。爷爷年纪大了,我是小孩,为了照顾我们一老一小,奶奶就在高粱面里加一点白面,蒸出的馍叫“接下馍”,颜色浅了一些,吃起来也暄了一点。这种偏待只给爷爷和我,其他家人仍然吃着黑黑的高粱馍。粮不够吃时,大人还会从地里挖些野菜做成坨状,我们叫菜馍,但菜馍味道同样苦涩,还不耐饥,只能掺着吃,省点粮食。

我上中学时,馒头是玉米面做的。玉米面没有黏性,做的时候把面团放在碗里摇,蒸出的馍全是圆的,我们叫“玉米蛋子”。玉米馍当然也不好吃,吃多了还烧心,但比高粱馍进步了。我那时候住校,每星期回一次家,去学校时背一大袋玉米馍,基本上要吃一周。因为家里困难,我在学校搭的是“水灶”,就是把自己带的馒头装进塑料网兜交给灶房笼一下,吃饭的时候取出来,就着从家里带的咸菜吃。

记得班里有个同学,他爸在县城工作,经常吃白馍,大家都非常羡慕他。他和我关系较好,有时会送给我半个白馍。每次拿上他的馍我心里都十分激动。我把馍揣在口袋,找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悄悄享用,吃的时候下面用书本接着,生怕糟蹋一粒馍花。尽管是凉馍,但一入口满嘴生香,咀嚼时细细的、光光的,久久舍不得咽下。每次吃的时候我总含着泪在想,啥时候能天天吃白馍啊,有白馍吃还要什么菜啊,那可真是太幸福了!

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整天守在地里,又施肥又浇水,忙个不停。我放假回家,也跟着大人到自家地里劳动,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年小麦大获丰收,打麦场上的麦子堆积如山,大人们个个满脸是笑,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于是有一天,饭桌上突然就全换成了白面馍,再也不见那黑馍馍了。

从那以后,村里人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北方人的主食,当然还是馒头,但馒头越蒸越白,越蒸越好,并且还不断变着花样。有的人蒸馍时在面里抹上油,卷成花卷,好看又好吃;有的把馍切成片油炸,又酥又脆。手艺巧的人在家里专门蒸花馍,上面缀着各种花和动物,造型精美,颜色鲜艳,哪家娶媳妇、过满月等,都去购买,既省事还体面。

有了粮食,食品也越来越丰富了,火烧、油饼、石子馍……一样比一样好吃。社会在发展,现在磨面的人也少了,直接可以买面粉。看着现在的孩子们每天享受着可心的美食,我们这些吃黑馍长大的人,体验着梦想成真的喜悦,感受着实打实的幸福,内心真的充满了感动和感激,也更懂得了珍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