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乡村校吸引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逐步凸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生源回流,学生乐学,家长满意——

办优教乐学活力“村小”

​——临猗县七级小学以“新教育理念”办好家门口的学校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12-08

本报记者 李宏伟

七级小学学生进行阳光大课间展示(资料照片)。

“同学们,跟着节奏拍起来,一二三四……”初冬时节,在临猗县七级小学,该校正在开展午后课间大活动。孩子们有的跟着老师练习篮球操;有的跟着音乐老师学习表演非洲鼓;还有一些孩子在操场上进行篮球对抗赛……整个校园呈现出阳光快乐、激情向上的氛围。这是基层农村学校——七级小学开展的课后实践活动的场景。

让七彩充满校园,让梦想在教育中扎根。近年来,临猗县七级小学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扎实落实“双减”政策,积极开展新教育实践活动。该校紧扣“多彩七级”乡镇文化主题,确立了“七彩飞扬”的校园主题文化,立足“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办学理念,带着“根植幸福沃土,成就出彩人生”的美好愿景,将“拾级而上,人人出彩”作为校训,把“培养阳光向上,个性飞扬的七彩少年”作为育人目标,让这所农村学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师生“乐在校园”成为动听音符,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生源不断回流,家长好评不断,该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新”出发——赓续乡村文化基因

走进七级小学,在七彩大道两旁,激昂的音乐伴随着整齐的鼓声将人们带入了七彩校园,只见学生小讲解员在红色长廊前生动讲解红色故事,从中看出该校对学生卓越口才和理想教育的重视和培养;“多彩七级,果然有趣”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基于乡情,立足本土,让孩子们知家乡、爱家乡、赞家乡,让孩子们在乡土的气息中快乐地成长。这是该校开展的新教育展示活动的场景。

七级镇地处临猗县西南一隅,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乡镇。近年来,七级镇打造“多彩七级”乡镇文化,因此七级小学紧扣“多彩七级”乡镇文化主题,确立了“七彩飞扬”校园主题文化。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该校将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阳光向上、个性飞扬的七彩少年,用七彩大道、七色课程、七度课堂、七色花评价诠释学校文化的内涵。

“我喜欢我们的校园,她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快乐,为我的母校喝彩,为家乡点赞……”这是该校三年级学生李思雨在一篇作文《我的母校》中的真情流露。

  为了营造浓郁的七彩文化氛围,该校创设了“一道一廊一基地”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出独具乡土特色的“七彩校园”主题文化,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厚植成长的底色。“一道”指的是七级小学的“七彩大道”,寓意七级学子在校园里能够人人出彩;“一廊”指的是红色文化长廊,展示了党的百年奋斗史,让学生明白七彩的底色是红色,七彩少年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一基地”指的是“七彩苗圃”,学生种植各种蔬菜,学习劳动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快乐成长。

七级小学校长张平旺说,文化引领发展,智慧创造奇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乡情、校情做文章,让学校文化建设贴近乡土文化,让学生对家乡有感情,对学校有感情,让孩子们更爱家乡,更爱学校。同时,该校将“新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精彩绽放,让师生亲近自然,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努力打造一所书香飘逸、文化浓郁的温馨学校。

贴近课堂——编制校本“七彩课程”

“同学们,咱们的家乡七级镇地势平坦,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50毫米左右,适宜粮、棉、果种植,水果以苹果、枣、油桃、杏、瓜、樱桃、葡萄为主,又被称为‘杂果之乡’。苹果品种主要以‘华冠’‘红富士’为主……”这是该校开展的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课——“多彩七级、‘果’然有趣”的课堂情景。

七级镇是一个杂果之乡,盛产各种水果,该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果农之家,孩子们对家乡的水果有一种天然的感情。该校针对这份特殊的感情开发了乡土课程,并根据该课程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学,取名为“多彩七级、‘果’然有趣”。

一日生活皆课程。在新教育实践中,在课程建设中,七级小学将生活和课程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习惯养成中健康快乐成长。该校研发了独具乡土特色的“七彩课程”体系,确立了培养“做人有德,做事有序,学习有法,生活有趣”的新时代好少年育人目标。“七彩课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本着“让每个生命都出彩”的办学理念,该校的“七彩课程”体系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体系”,分别代表“担责任”“丰底蕴”“深探究”“尚健康”“善完美”“能实践”“展个性”。“七彩课程”旨在让学生成为“做人有德,做事有序,学习有法,生活有趣”的新时代好少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该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的“七彩课程”,润泽了儿童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而完整的童年。

书法社团的学生开展板书写字活动(资料照片)。

在“七彩课程”体系中,该校着力打造三项特色课程:

综合实践课——“多彩七级、‘果’然有趣”。乡村是孩子们的故乡,是大家的心灵家园,更是根与魂之所在。该校的乡村教育立足本土特色,生成适合乡村孩子的乡土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家乡的美好,都能自信成长,都能绽放生命的精彩。

为深入开展实践课项目化学习,该校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分解,每个班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水果进行探究。探究完后采用思维导图、绘画、手抄报、照片、演讲等方式进行项目化成果展示。通过探究,学生了解到了家乡的变化,也记住了乡愁,爱上了家乡,立志学成归来回馈家乡。

经典阅读课程——“读经典”。“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经典,轻嗅书香;在经典的熏陶下,不断成长,从而达到了“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舞台”的育人实效。

在经典阅读活动中,低年级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的绘本图书阅读,用支支画笔画出自己最喜爱的人物,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篇章。中年级学生采用课外阅读课内展示的形式展开,同学们争相上台分享展示,有的展示了自己的摘抄笔记,有的分享了自己制作的阅读手抄报,有的侃侃而谈,评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恰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年级同学开展了名著阅读、制作思维导图的系列活动。学生选择一本名著,制定读书计划,完成读书任务。在阅读整本书后,或针对情节、或聚焦人物,制作思维导图,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该校注重阅读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学校积极开展诵红色经典,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等活动。同时,借助“每月一事”活动,开展九月份少年党课、十月份颂国庆、十一月份讲英雄人物故事、十二月份举行大型展演等活动。通过红色阅读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每一段红色故事背后蕴藏的无声力量,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七彩社团课程——“欢乐彩虹”。该校的社团课程开展得丰富多彩,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该校开展了快乐合唱、百人体操、手鼓、掐丝珐琅、刺绣、素描、书法等社团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七级小学副校长常普祥说,七级小学乡土课程本质特征在“乡土”二字上,“七彩课程”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走近生活、理解乡土、热爱乡土,运用自身所学去参与乡土建设,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改造身边真实生活世界的智慧,从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综合评价——为“村校向优”开一扇窗

如果老师的世界是光明的,那么孩子的心中就是温暖的;如果学校的环境是绚丽的,那么孩子的内心就是丰富的。

“我获得了一朵‘七色花’,老师表扬了我,我还要继续努力。妈妈说等她回来给我一个礼物。”该校四年级学生、留守儿童阳阳高兴地说。

七级是一个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的乡镇,大多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针对这一情况,七级小学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深入农村家访,开展家长讲座,举办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校成为家长放心的“港湾”。学校还根据孩子的表现,给孩子综合性的评价,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一目了然,安心放心。

  张平旺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有一个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就一定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一所学校,教学是主阵地,教学质量是生命线,为此,七级小学制定了详细的制度和评价机制——“七色花评价”。

在实践中,学校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的花瓣来奖励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学校采取“一月一大评,一期一总评”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等七种花瓣集齐后奖一朵“七色花”,最终选出“七彩少年”。

在课堂上,该校通过“七度课堂”评价助推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在课堂、教研、批改等方面进行评价与考核。课堂上采用“7+3”模式,从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等7个方面对一堂课进行评价,适应乡村小学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而构建适合该校并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如今,该校的同课异构、异班上课、二度优化引领教研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家校共育,一生一档建立每个学生的批改图谱,助推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

张平旺说,用“幸福完整”诠释教育真谛。“七彩教育”是生命成长中灿然绽放的温馨之美,是生命拔节成长的天籁之音。如今,“七彩教育”已成为七级小学的底色,成为学校发展中不断进取的力量。下一步,学校将不断丰富“七彩教育”内涵,努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的品牌学校,为临猗县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多样化教学样态实现,课程化社团展现,以美育美校园文化,点燃了师生生命激情……七级小学在发展中,根据乡土地域特色、校情校貌、师资情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一校一品”发展模式,形成了临猗新教育实践和而不同的教育新生态。近年来,在我市乡村教育的发展中,广大农村学校也积极立足本土办教育,着眼未来求发展,聚焦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让学校底蕴更加丰盈,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我市的乡村教育更有内涵、更有希望,也更有未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