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冬季,小心脑卒中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12-08

本报记者 魏 濛

入冬后,气温下降,我市中心城区各医院接诊、救治的脑卒中患者明显增多。从多家医院接诊情况看,冬季脑卒中的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5%—10%。据了解最近半个月,中心城区各大医院的门诊、急诊以及住院的脑血管病人比平时增加了三四成。

脑卒中俗称“中风”,冬季高发。有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有将近600万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超过60%的发病集中在气温低、天气寒冷的冬季。12月5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洁针对冬季脑卒中高发情况,向大家介绍如何正确识别、防治脑卒中。

控制危险因素

12月5日上午,市中心医院心脑血管病区成勇伸出左手,对前来查看他恢复情况的专家竖起大拇指,口齿清晰地说:“你们本事和服务一流!”

几天前,成勇因左手左脚不能动、嘴角歪斜入院。急诊CT发现是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很危险。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立即启动标准化救治流程,制订急诊手术方案,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取栓疏通血管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名新发脑卒中患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致残类疾病。

杨洁说,最近一周,她接诊的大部分病人平时就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还有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接诊的有些患者虽然血压不高但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得不好,加上天气降温,就加重了病情。

杨洁说,冬季气温下降,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和扩张,从而加重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风险。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但并非“束手无策”,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却不重视控制血压和血糖等指标,经常大吃大喝,很容易导致脑卒中复发。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康复后,自我感觉没有什么症状了,就慢慢把药停掉,这也是很危险的。”杨洁说,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长期抽烟、缺乏锻炼、超重、50岁以上和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都属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这些人除了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以外,一旦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可疑症状,必须第一时间去医院做脑部筛查。即使没有症状,也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颈动脉有没有斑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杨洁介绍道,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共包括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另一类则是可以干预。无法干预的因素包括年龄、基因以及遗传等。另一类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地干预。危险因素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高血压病。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血压的升高和卒中风险成正相关。高血压病不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还会造成心、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提高重视、坚持服药、监测血压,不能因为没有症状或者今天血压不高就不吃降压药,否则,长期放任血压升高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糖尿病。糖尿病会对血管造成影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的升高会对血管、视网膜、神经、肾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需采取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法。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出现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可能需要抗凝药物治疗。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最主要因素,对于血脂增高的人群需注意减少摄入动物脂肪、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治疗。

长期吸烟。长期吸烟不仅使肺癌的发生率增高,而且对全身血管的损害非常大。吸烟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液流变学紊乱或血管病变等。血液黏度增加;血流异常;血管壁的狭窄、增厚、破裂;脑血流量下降等都容易发生脑卒中。

尽早识别很关键

俗称“中风”的脑卒中,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

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刘先生,前几天突然出现右手右脚麻木,不能轻松抬起来的情况,但没有头晕头痛症状,且休息半个小时后好转,他以为是劳累所致,就没有到医院就诊。谁知3天后的晚上,又出现同样的症状,且一侧流口水。他把出现的症状说给爱人听后,家人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其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刘先生发生了急性脑卒中,立即为其启动绿色通道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刘先生是幸运的,在4.5小时内赶到医院,为自己争取到了救治时间。

“脑卒中是急症,一旦发作,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杨洁介绍,在脑卒中的抢救过程中,“黄金时间窗”的概念常常被医生们提及。

脑卒中抢救“黄金时间窗”,就在脑卒中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最有效。也就是说,凡是在“黄金时间窗”内送到医院的患者,基本上都有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机会。

据了解,入冬以来,各大医院每天都能接收8名—10名脑卒中患者。遗憾的是,大约50%的患者被送来时都已经错过抢救“黄金时间窗”。

杨洁说,发生脑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但是,如果脑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小时—5小时之内被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医院,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因此,及时发现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诊治,治疗和康复效果也就越好。

“凌晨是脑卒中的高发时间,很多患者晚上睡觉时一切都还好好的,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的胳膊、腿都不能动了,嘴歪了,说话也不清了,但是因为害怕给家人添麻烦,就想着等天亮了再说,结果错过最佳抢救时机。”杨洁进一步解释说,有些脑卒中患者已经出现单侧肢体麻木等症状,却误认为是睡觉时压麻的,休息一会儿就会好。

杨洁说,脑卒中早期症状不明显,2021年,中国卒中学会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 FAST口诀”。掌握这个口诀,对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简便有效。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言语含糊不清、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要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杨洁强调,4.5小时“黄金时间窗”指的是从患者发病起到用上溶栓药为止,而不是从患者抵达医院算起的。所以,4.5小时“黄金时间窗”并不长,患者一旦发现异常,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

脑卒中可防可控

脑卒中虽然来势汹汹、危害极大,但仍然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

“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脑卒中的疾病等。”杨洁表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血压。35岁以上的成年人,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血压1次,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超过40岁时开始筛查糖尿病,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

控制血脂。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至6个月就要测定1次血脂。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脑卒中风险。

健康饮食。每天的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推荐地中海饮食,即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简单、清淡以及富含营养的饮食是有利于健康的。

科学运动。体育锻炼有利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从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健康成年人应每周参加3至4次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持续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

克服不良习惯。吸烟、饮酒、久坐、熬夜等均是不良生活习惯,应该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保持情绪平稳。若情绪出现高度兴奋激动,导致心率加快、血压骤升,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脑卒中,在生活中合理应对挑战和压力,保持规律健康的作息、乐观积极的心态。

关注温度变化。忽冷忽热的气温会导致血管忽而收缩、忽而扩张,容易诱发脑卒中。脑卒中高危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一定要注意保暖。还需注意的是,洗澡水温应控制在42℃左右,不可过高过低,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20分钟—30分钟为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