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的养猪业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28

□钟科普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原始养猪业不同于现代,以放牧为主。史料记载秦汉时期有“牧豕人”,即放猪者,古代粮食比较匮乏,但荒地多,适合放牧猪这种杂食动物。到宋代苏东坡对猪肉做法进行了改良,加入佐料经久炖而成东坡肉,成为一绝才被广泛接受。

古代养猪业伴随着农业生产而发达起来,不仅为了食肉,也为积肥。汉代人们对肥料与土壤的关系已有相当的认识。经对汉墓出土的陶猪圈的考证,证明某些地区已出现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养殖方式。为了积肥,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猪圈:独立式猪圈、与厕所相连的连茅圈及与作坊相连的猪圈等。汉代在猪种选育方面也有相当发展,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中提到“短项无柔毛者良,一厢有三牙者难留。”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猪机能与形态的关系,对猪种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养猪的经验日益积累,并用文字记载下来。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载有:“圈不厌小,圈小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春夏草生,随时放牧,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穹冬春初。”说明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放牧与舍饲的结合、因季节而实行不同的饲养方式、利用放牧节约饲料等重要观念。

隋唐以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朝野佥载》中载:“唐洪州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即古代养猪专业户。《新唐书·卢杞传》记载当时官办养猪场猪的数目有数千头,可见唐代我国养猪业的规模。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人们饲养及猪肉的质量提出较高要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末年京都开封每天从南薰门赶进猪只的情况:“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头者。”说明当时城市发展对猪肉的需求程度和宋代养猪业发展的情况。 (《株洲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