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8-15
□户力平
旧时北京的胡同里多有水井,高温天气里人们喝得最多的是“井拔凉”,就是饮用从井里刚提上来的井水,带着阵阵凉气,喝上一碗,从心底感到凉爽。而过水面最受老北京人的青睐,刚出锅的面条往凉水里一放,将热气浸得一干二净,有的人觉得过一次水不够凉,还要过上二回,然后浇上三合油或芝麻酱,吃到嘴里那叫爽。
早年间京城有冰窖,冬天将冰块储存起来,夏天使用。遇有高温时节,一些人喜欢将西瓜放在冰上个把时辰,美其名曰“冰镇西瓜”,然后再吃。
旧京专门有从事搭“天棚”的棚铺,越是天气炎热,生意越多,故清“竹枝词”有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
过去在北京城外,有许多明清时的砖窑关张后留下的大坑,经年积淤雨水形成较大的水塘,俗称“窑坑”,而城墙外便是护城河,雨季时水量十分充足。炎炎夏日,人们热劲难耐时,就纷纷到窑坑或护城河里游泳,俗称“窑坑泡澡”“护城河泡澡”。特别是遇到高温天气,到窑坑与护城河里泡澡的人特别多。
院子里睡“凉席儿”也是一种降温方法。高温天气使人难以入睡,于是有人将炕席拿到院子里,用凉水冲刷或用湿布反复擦上几遍,直到凉爽了,再躺在上面,美其名曰睡“凉席儿”。由于上面水汽较大,人躺在上面不粘身子,感到很凉快。
过去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大杂院,都有个大门道,因南北(或东西)畅通,夏日里小风一吹,特别凉爽,所以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白天多是大杂院里的大妈、大婶们聚在大门道里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纳凉风,俗称过“穿堂风儿”。到了晚上,多是院子里的老爷们在大门道里铺块凉席睡觉,也谓之过“穿堂风儿”。如果门道进深较大,能睡上三四个人。
老年间京城的街巷口或胡同里有不少的古树,以槐树居多,因树冠大,树阴也大,特别是烈日当头时,浓荫下却很凉爽,由此成为人们夏日里纳凉的好地方。(《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