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高温天气老年人如何安稳度夏?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7-06

□李萍

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如果高温天持续三天以上,就称之为高温热浪。高温热浪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系统等出现生理功能改变,可能会引发中暑,影响情绪稳定,也可能使原有疾病加重,对健康有较大影响。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一旦中暑后果更加严重。那么,炎炎夏季,老年人该如何科学应对、安稳度夏?

科学预防疾病

夏天因为空调的使用,使得室内外的温差增大,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再加上有些老年人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容易造成脑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此外,人们的心理也会“中暑”,情绪异常波动会影响人体血压水平,对于老年人来说,容易诱发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如果出现言语不清、口眼歪斜、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情况,就极有可能是脑卒中,有这类症状的需第一时间就医。

在高温情况下,容易出现中暑症状,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一旦发生,死亡率较高。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高温天气时不喜开空调,在屋里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也会发病,且早期症状不典型,逐渐加重。建议老年人注意室内通风,利用风扇、空调等降温,也可使用空调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对于出现初期中暑症状者需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平卧休息,如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

另外,高温天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加强散热,血管扩张,血液集中于体表,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同时大量排汗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度上升,容易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热浪会刺激呼吸系统,使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同时,由于花粉、真菌孢子以及霉菌等更加活跃,容易出现过敏性呼吸道疾病。高温天时,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会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胃肠道疾病。烦躁不安是高温时最常见的消极情绪,还容易出现感觉压抑、容易疲劳、困倦等情绪反应。

健康规律生活

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退化,体质相对虚弱,对温度改变的感知和响应会变得迟钝,还有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在高温天气下会更容易受到影响,是易受高温天气影响的重要人群。因此,老年人群更需要注意日常生活方式。

●及时补充水分。夏季要养成补充水分的习惯,成年人每日水的摄入量约为1500毫升至2000毫升(不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建议喝温开水,避免快速大量喝冰水。有糖尿病的患者血液黏稠度更高,需要补充更多水分。

●饮食宜清淡。老年人日常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剩饭剩菜最好不要吃,生的瓜果也应洗净削皮。少吃或不吃冷饮、含酒精或糖的饮品,或者高油高脂、辛辣刺激的食物。日常饮食避免高脂、高糖、高淀粉的食物,适当增加粗粮在饮食中的比例。

●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夏季出汗较多,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补水的同时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夏季还可适当多吃些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作用的食材,如莲子、百合、银耳等。

●活动宜适量。老年人要避免进行强度过高的运动,日常身体活动要量力而行。晨练不宜过早,也要避免在烈日的直射下锻炼。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脑卒中风险,但要结合自身情况,控制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选择清晨、傍晚锻炼,避开高温时段,以有氧运动为主。关注天气预报,气温过高时应避免室外活动。如必须外出,应做好遮阳准备。

●控制洗澡频次。高温天气,洗澡频次也有所增加。殊不知,洗澡水温不适、时间不对,会引发心悸、头痛、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问题。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此时皮肤毛细血管属于扩张状态,洗澡要控制好水的温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冷,一般控制在38℃至40℃比较适宜。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及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心律失常等人群,要尽量避免洗冷水澡。

 (《东营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