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

大河奔涌三门开

来源:三门峡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5

文/记者 王婉媚 图/记者 杜杰

三门峡大坝正在建设幸福河的新征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

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道峡谷中,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耸立于大河之上,镌刻着新中国“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丰功伟绩。

黄河安澜,是炎黄子孙千年以来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1952年深秋,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选择了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春到三门,大河激越。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58年12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河水流速快、合龙难度大的艰难条件下,提前17天截流成功。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实现下闸蓄水。

3年多的秣马厉兵,1000余天的夜以继日,1961年4月,比原定工期提前1年10个月,主体工程宣告竣工。这座肩负光荣与梦想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以主坝长713米、坝顶高程353米、最大坝高106米的大型混凝土重力坝的巍峨身姿,在滚滚洪流中毅然崛起。

三门峡水利枢纽在建成投运后,又先后进行了2次大的改建和3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自此,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漫长苦难史得以终结。66年间,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经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探索,使库区泥沙达到年内进、出库平衡,保持了长期有效库容,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为世界河流泥沙治理和水利科技研发开拓“试验场”。

历经风雨洗礼,肩负使命荣光。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等方面不断发挥着巨大效能,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中贡献“三门峡力量”:下游引黄灌区的“中国粮仓”里有了黄河水的“幸福味道”,豫西电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一汪碧水造就了1.95万公顷的库区湿地,引得白天鹅等鸟类栖息留恋,造就了三门峡“天鹅之城”的美誉。

新征程,新担当。

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下,近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牢记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抓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探索人与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枢纽工程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三门峡力量。

2021年秋,疾风骤雨席卷河川,三门峡水利枢纽应战出征。在与洪水一轮轮较量中,三门峡水库进行5次敞泄排沙运用、1次滞洪运用,使得这次自1979年以来最大洪峰流量顺利通过,确保了防汛设备完好率100%、可调率100%、调度指令正确执行率100%,充分发挥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黄河干支流五库联调中的关键作用,为下游人民筑起生命屏障,为黄河安澜铸就“钢铁长城”。

山水融合,动静相宜,九曲黄河与三门峡大坝交相辉映。

2022年1月19日,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小安村的黄河护岸工程处,一艘代号为“浚河007”的45米长拼装式绞吸挖泥船缓缓驶入黄河,开始执行三门峡水库清淤试验任务。三门峡水库清淤工程成为先期试点,被列入河南省、三门峡市“十四五”规划。

同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编制完成《三门峡枢纽智能化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三门峡数字孪生枢纽建设方案》,明确其2022年至2025年数字孪生建设内容和路径。投资911.7万元提升改造两枢纽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等信息基础设施,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试运行,“小禹智慧防汛系统”投入运用。

看两岸,风光无限好。

望三门,青山映民心。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颗镶嵌在黄河上的璀璨明珠,正在建设幸福河的新征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