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周边>

河南三门峡市:住进“幸福里” 收获幸福感

来源:三门峡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4-21

纪雨橦

编者按 4月16日,《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3年第8期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章《河南三门峡市:住进“幸福里” 收获幸福感》,对我市围绕社区治理促融入,围绕就业扶持提收入,围绕富民产业强安居,奏响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幸福”三部曲的做法进行了重点报道。现予全文转发。

二月二,龙头抬。天刚蒙蒙亮,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兴贤里社区便热闹了起来,一大早,社区居民吃过早饭便赶着去排队理发。按照传统习俗,这天理发寓意着鸿运当头,所以社区特意为居民安排了免费理发。作为三门峡乃至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兴贤里已成为群众公认的“幸福里”。

三门峡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搬迁安置群众18659户、65257人,总搬迁人口占河南省易地搬迁人口总数的1/4以上,是河南省易地搬迁人数最多的市。

在三门峡市,像兴贤里社区这样的搬迁安置社区有154个。为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三门峡市围绕社区治理促融入,围绕就业扶持提收入,围绕富民产业强安居,奏响了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幸福”三部曲。

住进“幸福里”

——“三大平台”赋能治理有效

位于三门峡市西南、秦岭山脉东麓的卢氏县有着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景,却也因大山阻隔,出行难、就医难、就业难,脱贫攻坚期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8.9%。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搬!

2018年9月,距离卢氏县城中心4公里,拥有83栋住宅楼,占地面积468亩的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拔地而起,2757户农户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有了新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苗青春是其中的一位,他经营的电器店就开在社区里。

“咱们兴贤里的日子,就四个字——蒸蒸日上!你看这路上的小汽车,一辆挨着一辆,一年比一年多;充电桩过去只有一个,现在有30个。住在兴贤里,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幸福的气息。”对于搬迁后生活的变化,苗青春有着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易地搬迁,首先改变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要想“稳得住、能致富”,后续扶持至关重要。

2018年5月,在深圳打工的苗青春回到老家;10月,一家人入住社区;12月,他在社区租下了店铺开始创业。苗青春的电器店除销售一些家用电器外,还为社区群众办理话费充值、宽带等业务,第一年就赚了3万元。因为有着一副热心肠,苗青春被推选为楼长和社区居委会委员,这更让他找到了家的归属感。“走路能上学,看病不用等。在家当然比外面好!”

像苗青春这样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再背井离乡,生活因搬迁而改变的家庭,在兴贤里比比皆是。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个家庭在新社区扎下根、过上安稳日子,离不开全市层面的谋篇布局。为做好后续帮扶工作,三门峡市建好社区治理体系、公共服务和群众活动三大平台。

——治理体系合理规范。全市154个集中安置点均建立后续管理机构、配备498名专职管理人员,专职机构人员工资和机构办公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保障体系。全市33个500人以上的安置点,由安置点居民选举产生“两委”、党支部书记和居民小组长,为社区自治搭建了有效运行体系。

——公共服务配备齐全。所有社区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秉承“搬到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在安置点开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窗口,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优质服务。

——群众活动丰富多彩。安置点建起了广场舞队、锣鼓队、秧歌队、民乐队、爱心志愿服务队等,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同时,紧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安置点社区文明乡风“六个一”,评选“社区好人”“幸福之家”“致富能人”等,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收获“幸福感”

——“三项举措”夯实产业基础

三面环山一池碧,万亩良田入云端。

灵宝市苏村乡郭家岭村、福地村、下湾村、董家沟村4个村连接成6公里云端蔬菜产业带,近200个蔬菜大棚沐浴在春光里。

福地社区,是灵宝市易地搬迁的7个安置点之一。2018年,100多户村民、500多人搬迁到了这里。

60多岁的王丙辰是福地村的搬迁居民,曾因患股骨头坏死,只能坐在轮椅上,两个孩子还要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搬到福地社区后,社区依据健康帮扶政策,帮助他治好了病,站起来的王丙辰过上了新生活。

2019年,能自由活动的王丙辰开始在搬迁安置区云端蔬菜产业带的大田里种植蔬菜,一边务工,一边学习,只要社区的种植培训班开班,他和妻子就积极参加。第二年,夫妻二人便承包了一个大棚。现在王丙辰家有3个蔬菜种植大棚,年收入6万多元,不仅一家人生活好了,还带动周边群众务工。

王丙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让搬迁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产业兴旺是关键。”灵宝市苏村乡党委副书记武鸽鹏介绍,苏村乡有易地搬迁安置点7个,涉及515户1753人,富农产业的发展,让像王丙辰这样的搬迁家庭均能受益。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百姓富。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兴旺加大扶持力度,采取以数量稳收入、以提质保增长、以兴业谋发展的“三项举措”,筑牢产业富民基础。

——以数量稳收入。将全市搬迁农户原住址土地6.2万亩和坡地林地改造后的4.75万亩土地统筹流转给有产业发展需求的搬迁农户,让主要依靠产业增收的搬迁农户人均种植特色产业达到2.9亩以上,人均纯收入接近1.6万元。

——以提质保增长。支持和实施搬迁家庭坡地由“靠天收”种植谷物,改为特色林、果、中药材等产业种植的“坡改林工程”,仅此一项,从事特色产业的搬迁家庭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

——以兴业谋发展。通过深入推进产业帮扶“百千万”工程,建立100个帮扶培训就业基地、1000个帮扶产业就业基地、10000个产业帮扶增收大棚,带动“卢氏县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国香菇种植基地”“百万亩林果产业基地”等绿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因产业衍生出的电子商务、食品加工、冷链、物流、仓储、农业观光旅游等企业52家,惠及搬迁群众3.89万人。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三门峡全市搬迁家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3万人,1.1万户搬迁家庭年均纯收入增加4000元—6000元。全市从事产业及有产业收入家庭1.28万户,呈现就业与产业增收并行的稳定新格局。

宜居亦宜业

——“三大工程”拉动多元就业

兴贤里居民李春风是社区里的致富能人,她的“春风牌”粽子在网上销售,一年就赚了20万元。

“我这样一个在山里用双手刨土种地的农民,如今在网上实现再创业,这是我过去压根不敢想的。现在住得好,活得舒心,感谢党的好政策,给了我新的人生。”李春风说。

华灯初上,三门峡市陕州区五龙苑社区高国强的足疗店,晚上9点多了仍有十来个顾客在排队等候。

而在几年前,刚从距离城区80公里外的硖石乡东岭村搬迁到五龙苑社区时,高国强这个四口之家的顶梁柱面对一家人的生活可是犯了愁。在社区安排下,高国强参加了足疗培训,凭着一股韧劲,学到了技术。如今,他和妻子在家门口开了个足疗店,边经营边照顾孩子,干劲越来越足。

在三门峡市的安置社区,像李春风、高国强这样的能人、巧手实现再就业创业的可不少。挪穷窝,换穷业,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模式,宜居宜业的新生活,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1年以来,三门峡市围绕生活富裕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抓牢就业能力提升工程、‘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程、防疫稳岗就业专项工程‘三大工程’,稳固搬迁户的增收途径。”三门峡市发改委主任周长青介绍,两年来,全市累计举办种植和养殖等各类培训660班次、3.24万人,近7000名搬迁群众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月均稳定收入在2500元以上。

截至2022年年底,三门峡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39397人,实现就业35608人,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0.3%以上。

“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好不好,群众幸福感强不强是重要标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治理、就业、产业上下功夫,让三门峡市搬迁群众不仅住进‘幸福里’,还能持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周长青表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