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夫妇间的“等待”与“希望”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4-07

□郭梅

唐代诗人元稹,创作了《离思五首》,其四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说,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曾陶醉于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引不起心底的波澜;虽常在花丛里穿行,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伊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取自《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之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则取自宋玉《高唐赋》序,序中说,巫山之云为神女瑶姬所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单从字面看,“曾经沧海难为水”可理解为元稹登山时,对山之云而发。云,本为海之水所化,如今浮游于天地之间,居于山巅,想再回到从前,即“水回到水中”,已经不可能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瑶姬神女化峰,居巫山之巅,受山之衬托,云即为云,没有巫山的衬托,此云就与他处之云一般无二了。

元稹采用“沧海之水”与“巫山之云”来形容夫妻之间的美好感情——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钟爱的人,就再也没有能使他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也就是家喻户晓的《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诗人在高中进士后,抛弃了双文。据说,他因此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了。

又有人说,此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惠,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可惜,没过多久,他就娶妻纳妾了,据说,还与当时的名妓刘采春和薛涛有些暧昧。绝句以“曾经”二字点睛,读来令人唏嘘叹惋,真是把人对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但现实中的结局冲淡了这份凄美,也冲淡了人们对此情的扼腕叹息。

许多年后,苏轼在亡妻十周年忌辰,写下了一阙《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读来沉痛感人,令人唏嘘。可是,苏轼也未曾专情,甚至有一次,有位朋友想以一匹白马,换他的一位美姬,他竟也欣然同意。那位美姬禀性刚烈,自觉受辱,竟以死相抗。难道词中的深情是假的么?

不过,即便此情是真,又怎么样呢?也许,到头来,只落得个“半生缘”,就像沈世钧和顾曼桢一样。回首半生匆匆,谁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用尽了力气,却只能换回半辈子痛苦的回忆。

看过一部电影,仍为女主人公觉得可惜——老太太孤身一人,苦守着一间屋子,虽简陋但打扫得非常干净。有一天,家里来了位老先生,还带着一个小伙子。老太太忍不住抬头看着这个几十年没见、但梦里最亲的人,更想问问,他这几十年是怎么过的。老先生拉过后面的小伙子,说:“我孙子……”一瞬间,老太太的笑容僵硬了,只是点头说好,眼前的一切都模糊起来。苦等了一生,等到的竟是这样一个结局。

《基督山伯爵》最后留给读者两个词:“等待”与“希望”。基督山伯爵似乎等到了他的幸福,这是不是他曾经的沧海,是不是他所见过的巫山呢?那么,梅塞苔丝呢?

相信世间始终有这样的守望之人,就如苏小小在西泠桥畔守望着她的阮公子。“因为你放弃了,所以我才要坚守”,这是一种多有趣的解释啊。

其实,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赶到巫山,抬头见云,同样也是凡人的福气。  (《河北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