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稷山青龙寺:壁画增寺色 碑刻壮寺威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4-04

□记者 薛丽娟 文 卫行智 图

后稷故里稷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辽阔雄伟的县境内坐落着一座青龙寺,寺内的壁画虽名气不如芮城永乐宫,却可与之相媲美。

3月30日,记者走进青龙寺,领略这稀世壁画的独特魅力。

建筑留元风

从稷山县城往西驱车4公里,便来到了位于马村的青龙寺,只见寺前铁狮威立,四周枣林环绕,宁静优美。

▲稷山青龙寺

据青龙寺文物保护员翟春丽介绍,寺内现存三大殿为元、明时期遗构。整座寺庙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8座,但这是青龙寺有庙以来最小的规模。

沿青龙寺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天王殿(现为山门)、立佛殿、大雄宝殿。200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稷山县志和寺内碑刻记载,青龙寺创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由当时的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后由于战乱,寺院于元代重修,明、清时期也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但基本保持着元代风格。减柱、草栿等做法,都是研究元代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20世纪50年代,青龙寺的建筑和壁画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界的广泛重视。除了规划范围、完整寺域、修葺围墙、整洁寺容外,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1976年,国家又拨专款修葺青龙寺各殿,并加固了主佛殿壁画,使寺庙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的青龙寺肃穆庄严,中间是整洁的砖砌通道,两侧殿房排列有序,花木争芳,古柏参天,吸引着众多游客。

站在山门前,环顾四周,视野十分开阔。翟春丽说,过不久,枣树发了芽,景色会更好看。

壁画展古艺

青龙寺各殿塑像虽皆不存,但寺内却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其壁画主要分布在立佛殿和大雄宝殿。

绕过一棵古柏,便来到了立佛殿。刚迈进去,一种沧桑厚重之感便扑面而来。透过昏暗的光线,依稀可见四壁上绘满了各种神界人物,色调多以青、绿为主,也有红、黄、白、褐等色,古朴典雅。

据介绍,立佛殿俗名腰殿,其“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所在。它是佛道儒三教组成的水陆道场图,虽仅有120余平方米,但其内容庞杂、物象众多,除了繁密的草木花卉、流云火焰外,竟绘制了人物500余众。画中人、神、仙、鬼,各具神态,栩栩如生,被我国著名的壁画研究专家潘洁兹先生誉为“稀世绝品”。

“这里曾做过马村学堂。正是由于做了学堂,壁画才能保存下来。”翟春丽说。

适应光线后,记者细细观看了这些珍品,并认真听取了讲解。

殿内西壁人物分层依次排列,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天龙八部等;东墙壁画因年久失落,难以辨别。

壁画上的人物标注得十分清楚,三界诸神,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文武大臣及皇后、女官等像,个个神态生动,不得不让人惊叹画匠功力之深。

民间流传,寺内“水陆画”的画匠,是永乐宫壁画绘者朱好古的师傅,青龙寺的壁画要早42年。这里保存的壁画技巧精湛、色彩浑厚、线条流畅,与永乐宫壁画一脉相承。

“历史人物画像也较多,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唐太宗李世民,唐贵妃杨玉环,三国名臣诸葛亮等。”翟春丽说,人物形象众多,但繁而不乱。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调柔和协调,造型优美,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对研究中国的宗教美术和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佛家讲究慈悲为怀,道家秉承顺应自然,壁画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大雄宝殿的壁画,主要画于东壁和西壁之上。

东壁是《说法图》,释迦牟尼端坐中央,文殊、普贤菩萨分坐左右,前站两位弟子,左右排列护法金刚,还有听法的天帝、凌空的飞天,琼楼玉阁,气势宏伟,很是壮观。

西壁是《剃度图》,正中为弥勒佛,左右分别为观音和地藏菩萨,细细端详,引人遐想。

这时,讲解员拿出一面镜子,照亮了殿内门柱上方的一幅画。画中三人一马在山间赶路,走在最前为法师装扮,他身后有一双手合十的僧侣,还有一人相貌似猴。这说明在吴承恩《西游记》成书之前,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已广为流传。

两大殿壁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画匠将世间的沧桑、人生的苦乐,用精湛的画技一笔一画绘于墙上,让人一见顿生正念,敬仰不已。

石碑记春秋

青龙寺除了壁画必看之外,还有一处也值得一探,那就是寺内东院的石碑。这些石碑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的。

▲姚公神道碑

踏入东院,便见有一碑亭,里面竖有一通石碑,为姚公神道碑,前面立有两排石像生。姚公,即姚天福,他是唐代宰相姚崇的后代。姚天福宦海一生,官阶从八品到从二品,40年间所办案件多为惩治权、奸、强、暴等不法大案。元世祖说他是当朝魏征,赐名“巴尔思”,民间称他为元代的包青天。他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传诵。

院子正中,有一幅浮雕龙门全图,为明末清初一富豪之家的照壁。只见滔滔黄河水,浪花飞卷,一条鲤鱼将头跃出水面,口中大水喷向天空,一条龙浮现。龙的造型非常生动,活灵活现的龙头,翻滚奔腾的龙身,刚劲有力的龙爪,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青龙寺距离河津龙门并不远,人们把“鲤鱼跃龙门”的美好象征雕刻于石,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祈愿家中子孙学业有成、飞黄腾达。

在照壁后,龙门瀑布倾天而下,大雾弥漫,笼罩群峰。西禹庙高大雄伟,东禹庙依山而建,庙宇楼台悬于空中,令人惊叹。

在院后的回廊,立有一排石碑,形状各异。七级佛塔碑虽然只剩下五级,但从塔内的佛像,仍可见其雕工精细。八仙过海碑为倒梯形,分上下三层,上面的八仙造型生动自然。

其中,有两座石碑与我们的蒲剧有着特殊的缘分,记载了戏剧《石人泪》《枣儿谣》的人物原型。

一尊双腿跪着的石像,在他的后背,捆绑的双臂拖着沉沉的负重,虽是冰冷的石头,仍可观之悲苦的面容。

其原型是发生在清末民初稷山县的真实故事。有一村民加元瑞,日子艰难,借了一笔高利贷。不料,利滚利如滚雪球般,他当了20多年的杂役,日子却越过越穷。债主从他的身上再也榨不出油水后,便逼着他刻了一个自己五花大绑并且跪着的石像。石像背面还刻了文字,讲他无钱还债。这尊石像反映了封建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同时还有警示和训诫世人的作用。于是,稷山县蒲剧团以这个故事为素材编演了戏剧《石人泪》。

《枣儿谣》讲述吴伯宗18年千里寻亲的故事,原型是稷山清代吴城村村民吴绍先的事迹。《稷山吴绍先义行碑》就是这曲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亲情孝悌故事“记录者”。

时光无声,岁月留痕。人们用石碑记事,记录历史的沧桑脚步,同时也留下了一件艺术作品。

春风浩荡,回望这座千年古刹,其呈现的壁画之美、历史之重,令人感慨。任风雨蹉跎,艺术不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