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3-16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的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批示: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回顾山西夏县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其中不乏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人物,也正是这一代代农信人在学习雷锋同志的号召下,形成了农信系统自身独特的背包精神,而《背包银行》一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些人的身影。
●一、走村串户、捎货跑腿的“贴心人”石学增
石学增是夏县农村信用社1951年“试办”时期的第一任主任,也是背包银行奠基人。他所在的裴介信用社,服务7个自然村,每日背一个挎包,内装办公用具和干粮,走村串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播种时,上门跑贷款;收获时,跟踪跑存款,收回到期贷款。信用社所属的7个自然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他的脚印,哪家媳妇生孩子,哪家老人有病,哪家孩子在外工作,他都一清二楚。
上世纪50年代,各村都没有小卖部,只有镇上有供销社,因为石学增人缘好,又经常在村里转,所以,今天张三说,“五哥”到镇上捎一包红糖;明天李四说,“五叔”给我捎一包火柴;邮局有了书信,也托石学增代办,久而久之,老百姓给信用社取了个亲切的名字“背包银行”。群众看见石学增笑着说:“瞧,咱们的背包银行来啦!”从此,“背包银行”就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代名词。
●二、支持“三农”、变废为宝的“农信人”周邦彦
上世纪70年代,夏县农村信用社有一位热心人,会计、出纳有事他顶班,农民贷款他主动负责发放,一有空他就蹲点在裴介大队,一方面跑业务,另一方面帮助大队搞生产,这就是背包银行传承人周邦彦。
1970年,因三伏天大旱,有的生产队只能靠天、靠电、靠支援,准备当年农作物遭减产。鉴于这样严重的教训,在1971年发展水利之时,他积极帮助该大队开展“两手准备三配套,无雨缺电夺丰收”工作,发动群众清仓库、挖潜力、修旧利废等,半年时间共挖出各种物资价值3.3万元,把一切能利用的设备和零件充分利用起来,修配成电动机3台、动力水车3部,蓄力水车13部,手摇水车15部,推动该大队及时把“两手准备三配套”的事情办好。1971年,三伏又是无雨,电力也不正常,“两手准备”发挥了很大作用,使该大队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321斤增加至400斤,达到规定指标。后来,这一措施推广到了全公社,群众反映说,信用社支农支的好,废旧物资变成宝,三伏大旱齐利用,夺得粮棉好收成。
●三、解困纾难、助农帮农的“引路人”冯玉锁
2009年起,一个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的“农二代”赴异地任夏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理事长,这个人就是冯玉锁——背包银行的新传人。在多年的信用社工作中,他一直有一句口头禅:“我们要把小伙子追女孩子的劲头用到信用社工作上来。”在他看来,“女孩子”不光指好客户,也包括普通客户、困难群众。自从他的到来,夏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理念也慢慢发生了很多变化。
2011年2月的一天傍晚,一对农民夫妇心急火燎地来到夏县所属的大吕农村信用社营业厅,需要贷款2000元。营业员经审核贷款资料后,表示还差一张照片,按规定目前不能贷款。因已到晚上,当地的照相馆早已下班,只能等第二天补照,夫妻俩无奈地离开了信用社。这一切大吕信用社主任谢康学看在眼里,问明原因后,了解到原来这对夫妇家里正在盖房,第二天要浇筑屋顶,当晚送水泥的工人已在家里等候结算费用了。于是,他连忙给所在村打电话,核实情况后,谢康学提议请在场的职工凑钱帮这对夫妇应下急,大家纷纷响应,很快便凑足了钱。谢康学随即开车追上正在回家路上的夫妻俩,把2000元塞到他们二人手中,并说:“这是我们几个临时凑的,你们先拿去应急。”夫妻俩一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女方也早已感动得悄悄抹起了眼泪。每每谈起这件事,谢康学都说:“这事要搁前些年肯定是个典型,但现在只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在冯玉锁的影响下,夏县的信用社不管是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帮忙的,我们把这叫‘追女孩子’!”
周旭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