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3-01-12
卢静
一见此书,第一感觉便是亲切。久居晋南龙门,主人公傅作义故宅便位于邻近的临猗。周俊芳是傅作义将军同乡人,其父周永刚曾追随将军多年。周俊芳又陆续采访过一些与将军相关的人。即使如此,为此书她还是不辞艰苦,追踪将军的足迹,在资料搜集与实地体察上,下了十足的功夫。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看到周宗奇老师的序言,我不禁眼眶一热。阅读此书时,傅将军身上的气度,让我顿觉熟悉。恰似周俊芳所写“在傅作义身上,能找到河东文化的底蕴,除了节俭、谦和、不服输、不抱怨之外,河东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恐怕就是‘义’字了”。
天地道义,凝于笔端,故乡深情濡入墨迹,周俊芳为呈现一个血肉丰满、立体丰富的傅将军,不仅四处奔波,而且胸藏丘壑,自如运用、穿插着各种资料,安排得妥妥帖帖。记者的职业习惯,使她落笔伊始,便力求客观还原一个布衣将军傅作义,因此,书中的傅将军可敬亲人,别具一番神采。
尤为可贵的是,周俊芳以宽广的胸怀,不仅书写了“奋斗的楷模”傅将军的毕生风雨,而且书写了不少与傅将军相关的人的命运沉浮,以作为献给父辈们的一曲浩然长歌。飞驰我眼前的,除了当年的风云人物,还有秋深刺骨的汾水边,为赤脚傅作义送上布鞋的普通士兵。周俊芳努力从傅将军身上,寻找到一些地域的共同点,展现了河东这方土地上老一辈人的生存与奋斗、磨难与荣耀。如此深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动读者?
于是,我随此书,走入了布衣将军傅作义的戎马人生,也擦过了父辈们的风霜雨雪。
傅将军高超的军事才华,很早便显露了,一腔报国的热血更令人钦敬万分!拿往昔资料说,因功课足,周俊芳写将军之浴血抗日,文字感染力很强。一生光明磊落,北平和平解放堪称傅作义浓墨重彩的一笔。傅将军对内战的愁肠百结,心理起伏,周俊芳均有十分生动的描述。她及时插入一次会议后,傅作义对蒋介石的愤慨:“我们就为这样的人,为几个家族而战吗?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前门拒狼,后门引虎!”其实,在全书开端,周俊芳便以点睛之笔,写到北平解放“毛泽东为此曾说要发给他‘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
难忘的是,将星闪耀的傅作义,在书中又似一位邻家叔伯笑望着我。无论居何高位,身着布衣,吃饭不过是晋南的无碱馒头、米汤和几碟素菜。傅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傅将军也以俭朴奋斗为荣,在绥远期间,有些军需人员外出办事,宁啃干粮冷饼子,也不下饭馆。
周俊芳善于挖掘,又颇有见识。她说:“傅作义有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觉悟,他不是共产党员,可他有着艰苦朴素,廉洁公正的操守。他对剥削阶级和损人利己行为的憎恨,对胆小贪财和懦弱自私品行的蔑视,令他的同伴信服,亦令他的敌人佩服。”“傅作义作为国民党高官中与共产党和睦相处的合作楷模,这些思想见识上的趋同,也即价值观的相似,是相交相知的根基。”
周俊芳写得动心动情。我仿佛瞅见,一步步追寻中,她正伫立烽火关隘与古老城垣,审视一个布衣将军,心绪飘向塞外大漠、冰天雪地……那时,我想陪她奔赴绥远,大风雪中,一个女记者任“泪飞顿作倾盆雨”……
祖辈父辈驻足过的河东热土,至近代,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强烈的撞击与变化。一生奋斗不息的傅作义将军与父辈们,又何尝不在追寻?准备下一个抉择?
因汇入九曲大河,一线逝水,得以恒生。平日里,我的枕上总飞落龙门的水声。合上此书的夜里,那涛声愈响亮,在生存与奋斗、苦难与荣耀中翻滚,恰似一曲天地间恢宏的交响乐。
周俊芳在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周俊芳倾注心血,为故乡献上一份厚礼。追忆与沉思中,掌心黄褐色的泥土悄悄低诉,她亦完成对自己的一次升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