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1-05
■王骁雄 高伟冬
清代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绘的《冰嬉图》局部
隆冬是相约风雪的时节。
在冰雪世界里,目光是新奇兴奋的,呼吸是清凉顺畅的,只有倾心投入雪的怀抱,才不辜负冬天赠予的这一最盛大的礼物。
看雪,得其形色,更得其情怀。古人在赏雪的同时,吟诵出了无数名篇。宋人李之仪在《蓦山溪·采石值雪》中云:“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诗人将漫天飞雪写得如在眼前,精魄似经冰雪洗礼,好一片晶莹天地。在边塞,唐人祖咏眺望蓟门发出如此铿锵的声音:“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无边寒雪散发着冷冽的清光,激起诗人报国之志,此时不请缨更待何时?杜甫在夔州漂泊之际,面对茫茫白雪覆盖山川,不禁写道:“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山间偶尔露出的红岩若雪中红梅,又勾起他的家国情思。
听雪,得其声音,更得其神韵。若置身屋中侧耳听,雪落下的声音总是温柔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是白居易的《夜雪》,诗人由衾冷窗明知雪已来,但究竟雪下几何,他从不时听到的竹折声中得到了答案。白居易是在被贬江州时写下此诗的,对于他而言,时下的处境颇为艰难,孤寂的情绪难以排遣,但总算有雪陪伴,也是对彻夜无眠的一种怜抚。唐人刘长卿夜宿芙蓉山终得安歇,忽听到一阵喧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只是犬吠声,还有风雪声、柴门开闭声,这些幽微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即是雪夜最需要的温暖。
清朝宫廷画家金廷标绘制的《冰戏图》,几个小孩在冰上滑倒了,另外几个孩童则站在台阶上观望喝彩。
想雪,得其境界,更得其灵魂。雪有一种宁静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俱净,物我两忘。宋人王令在酷暑难耐时期盼,“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但无法携天下人同往享受凉爽,自己又何忍独往呢?苏轼向来想象力丰富,“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一首清歌能达到一场大雪的效果,真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清人纳兰容若身为相国公子却并不快乐,他咏雪“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雪花自有“人间富贵花”所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而对于农人来说,大雪是麦苗绝佳的棉被,“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雪不单能够使天地一色、万物纯白,还激起了人们对来年丰收的向往。
冬天虽是潜藏生机的季节,但在冰天雪地中,人们却总忍不住要走出室内,拥抱冰雪,冰雪运动因此而生,中国古代也诞生了一些冰雪运动项目。
从地理上来说,冬季降雪较多的北方地区适合开展冰雪运动,而较为温暖的南方地区冰雪运动不发达。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降雪量大,是人类最早开展冰雪运动的地方之一。据报道,考古学者在阿勒泰地区发现了一幅岩画,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岩画上有一排7人,其中4人尾随牛马等动物,3人弯腰撅臀,手持木棍,专家学者称此为单杆,脚下踩着长条形物件极似滑雪板,此岩画就是阿勒泰人单杆滑雪狩猎的场景”,阿勒泰因此也被认为是人类滑雪运动的起源地。
到了隋朝,在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一支叫作北室韦的民族在雪地中“骑木而行”,骑着木制的滑雪板快速行驶在冰雪中,之所以“骑木而行”是因为“地多积雪,惧陷坑阱”。有的文献还提到了“木马”,也是滑雪板,它可长得不像马,按照《元一统志》的说法,它“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看来是速度如奔马一样快而得名。
宋代宫廷中已经出现了滑冰运动,称之为“冰嬉”,又名“冰戏”,既然是“嬉戏”,应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难怪《宋史》中提到皇帝“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冰嬉是各种冰上观赏与运动项目的统称,明朝人提到一种冰嬉项目:“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这种冰床还可以相互连接,就像龙一样在冰面上飞腾。
明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后金的努尔哈赤率众人在浑河上举行了一场冬季运动会,主要项目是跑冰鞋,这种鞋子最早是用兽皮制成的,鞋底有冰刀,其他项目还有冰球、冰上射箭、冰上武术等,一项叫“双飞舞”的运动,由两人在冰上翩翩舞蹈,演绎出各种姿势,颇似如今的花样滑冰。
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参与到了冰雪运动中。有一种叫“冰槎”的项目,用竹竿撑着木筏在冰上滑行,清代晚期著名的《点石斋画报》记载:“京师近日天气甚寒,护城河渠积冰厚尺许,冰槎以此均下河,都人士女乘之往来,极如飞梭,风雪中望之,俨然图画。”报道又说“阜成门外北河有少女三人,雇之而赴西直门,掣电流星,快利无比”。
爬梳史料可知,清代冰上运动更为多样,难以尽数,它不仅让人们在冬季运动起来,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清代杨静亭的《都门杂咏》,“疑在琉璃世界行”,这是夏季运动难以营造的美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