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地毯:千年文明交流的见证

来源:发布者:林琳时间:2022-11-22

《诗经》以及《古乐府》中都有毛织物的记载,当时将地毯称为“氍毹”(音qú shū)。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已经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毯作为御寒之物。起初,人们只是将羊毛捻成线,以平纹织法编织毯子,后来改进织法,编织出了加厚加密的栽绒地毯,即手工打结地毯,也是现代地毯的雏形。1959年,和田地区民丰县出土的古代地毯残片表明,一千多年前的编织方法与现在当地民间地毯编织工艺基本相似,结扣采用细致的马蹄扣。

西汉时,地毯做工逐渐精细。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记载,西汉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曾以氍毹“规地”款待贵宾。这样的称呼一直沿用千年,到唐代时又有了“毯属”“地衣”之说。当时,丝绸之路进入全盛阶段,我国地毯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贸易都已进入成熟期,地毯工艺逐步传向世界,也见识了精湛的波斯地毯。两个国家不断交流借鉴,使得地毯艺术和技艺更上一层楼。伊朗地毯博物馆中就藏有一幅18世纪后期克尔曼地区的地毯作品,上面编织有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图案,造型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这也是中伊两国人民数千年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

后来织毯工艺传入中原地区,适用面也越来越广。中原工匠学习掌握和田毛织技术后,以蚕丝为原料,使用地毯编织方法,创新出更为高档的丝毯,地毯也由最初的以御寒为目的,进而演变成装饰、富贵的代名词。白居易《红线毯》全景式记述了丝毯的编织工艺过程,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毡毯使”,发展和推动地毯工艺的发展和贸易。根据文献记载,自唐宋以后,地毯的品种越来越多,而且常以棉、毛、麻等为原料编织而成。

“地毯”这一名称在元代正式出现,而此时的地毯已然归皇室独享,是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宫廷艺术品。由于皇族的制度,对地毯的尺寸、染料、用毛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工艺上较之前有所变化,羊毛用量增大,地毯变厚。

明末清初,我国的手工毯工艺达到了鼎盛高度,在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美轮美奂的地毯,但多数是特供给宫廷或寺庙的。

在许多国家,中国地毯被作为永久的艺术品收藏,比如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特区纺织博物馆、加拿大皇家昂特里奥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等都藏有中国地毯。(《北京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