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韩睿:一半烟火人间 一半诗和远方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8-09

本报记者 韩维元 李 斌

  7月26日凌晨三点多,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工作人员韩睿依旧在电脑前飞速地敲着键盘,整理盐湖水系调研第287期的文字资料。办公桌上、窗台上,摆满了水系调研中捡回来的石头、瓦片、瓷片等。

写累了,她就会拿起这些石头、瓦片仔细端详,回想捡到这些石头、瓦片的地址,回想在水系调研中的点点滴滴,回想她与盐湖这段特殊的情缘。

2019年,韩睿机缘巧合来到市盐保中心,在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每天通过图片、文字、影视资料开始与盐湖接触。在她心里,盐湖开始有了一个大致的模样。

2021年,盐保中心启动了“寻找最美盐湖守护者”系列活动,韩睿作为文字记录者参与其中,而这段经历也开启了她与盐湖的不解情缘。

在活动中,她与记者深入盐湖腹地,认识了马红义、景晓雄、李德仁等一批默默守护盐池的人。通过这些守护者,她第一次认识了700多万年前形成的湖岸垅岗风暴潮堆积地质层;第一次看到百年木盘井、护埝桩;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反嘴鹬、长腿鹬、白鹭等,熟悉了盐湖鸟类的诸多知识;第一次见到了蒲黄草、碱蓬草,认识了盐湖独特的植物;第一次从盐湖捡拾到宋代瓷片和金代钱模,从中窥见盐湖历史的痕迹;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从显微镜下看清楚“卤水虫”的模样;第一次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垦畦浇晒法”及其传承精神的可敬;第一次感受到盐化几代人对盐池的情怀;第一次体会到盐湖夏天正午阳光的毒辣;第一次体验到被盐湖蚊子铺天盖地“轰炸”和叮咬后的“伤痕累累”……正是从这无数个“第一次”中,她真正走进了盐湖,并逐渐爱上这份工作,爱上了盐湖。

那段时间,她每期都要跟着记者跑一线,从盐湖岸畔到企业工厂,从农户家中到学者的科研室,从盐湖的当下到千万年前的历史,她如饥似渴地了解着盐湖、认识着盐湖。在一次盐湖的走访中,她跟随盐湖守护者从盐湖东滩一直徒步走到盐湖中心,路上不小心摔倒,导致小拇指骨折。由于没有车辆,不能及时去医院,她就忍着钻心的疼痛,自己把小拇指扶正,顶着炎炎烈日与大家一起走完全程。

2021年8月到10月,运城遭遇50年不遇持续强降雨,在姚暹渠告急、硝池滩吃紧、城市多处积涝的情况下,盐湖接纳了周围数千万立方米的“客水”,为城市防洪安全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流进盐湖的水来自何方?又该向何处去?它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盐湖防汛体系现状如何?大汛后的盐湖如何进行科学治理?这些问题也成为摆在盐保人面前的新任务。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市盐保中心于2021年10月3日开启了盐湖水系大调研活动,带着问题出发,厘清原因,纾困求策。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韩睿与调研组开展水系调研286期,足迹遍及太原、忻州、晋中、长治及运城13个县(市、区),先后走进涑水河、姚暹渠、汾河、白沙河等30多个河湖水域和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沿湖周边15个乡镇的100多个村庄、社区,采访了170多个部门、单位、公司、高校、水利工程等。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韩睿与调研组跋山涉水、风雨无阻,行程上万里。她们遇到过黄河岸边五六级的大风,遭遇过冰雪天路滑、车被搁浅的危险,也曾因为太苦太累而想过后退、放弃,但想到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为守护盐湖、保护盐湖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盐湖守护者,想到龙门水文人、泗交务林人几代传承、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担当,大家依旧义无反顾地投入水系调研中。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韩睿坚持每天写一篇报道不间断。常常是白天调研走访,晚上挑灯写稿,经常是熬到夜里两三点才完成稿件,第二天又跟着调研组深入水系一线。在近300期的水系调研中,韩睿参与调研和撰写的稿件就达200多期60余万字,为盐湖的保护与开发积累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一手资料。

水系调研第200期对韩睿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期,因为在这一期调研结束的时候,正是她孙儿诞生的时候。从这一天开始,她一边要忙着水系调研,一边要照顾孙儿,常常是写一会儿稿子,洗一会儿尿布,但她依旧乐此不疲,她笑着说:“我的生活,一半是烟火人间,一半是诗和远方。”

能把工作当成“诗和远方”的人是幸福的,在韩睿的心里,所有关于盐湖的工作已经不是一份枯燥浅薄的工作了,而是一份充满诗意和憧憬的期待,她期待着走更长的路,写更多关于盐湖的故事,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盐湖、爱上盐湖、保护盐湖,也期待着盐湖的明天越来越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