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6-30
□彭敏翎
读《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民情日志(摘选)》(以下简称民情日志),文字拉近了距离,“我们村”就在桂林某个县;一下子,内心里对“我们村”的情感油然而生。跟着作者笔触,我沉浸于村庄里的故事。
《民情日志》作者苏风屏,我们认识纯属偶然。那年,我们儿子都考大学,我写了一篇日记《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发在QQ空间,风屏读了日记联系上我;那年,风屏与同事到桂林考察,我们一起喝油茶,彼此聊着山西与广西、运城与桂林,没有陌生感,只有姐妹情。之后,我们一直都有联系。
自从风屏下乡做第一书记后,时常在朋友圈发扶贫日记,我以为她是偶尔性起写写。但是,收到她寄来的公开出版的《民情日志》,我坐不住了。
说实话,我“坐不住”是有原因的。我也参加了扶贫工作,有两个帮扶户,扶贫村距离我们工作的地点一来回要坐近5小时的车,感觉有点累。而风屏,长驻村里,每天还写日记,这三百多页的出版物还是日记的“摘选”,看到这样努力的第一书记,这样肩担责任勤于笔耕的作家,你还能“坐得住”吗?
“坐不住”的人不只是我。单位的同事看到这本《民情日志》也是赞叹不已。一位驻村两年的第一书记跟我讲,他们每天走村串户,到晚上倒头就睡了,苏书记还有心记录自己的工作点滴,记录国家政策给村民们带来的温暖,记录村子里一天天的变化,真是有心人,佩服呀!是的,这本书,不仅是风屏的扶贫心得,更体现了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对解决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以及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果。
在《民情日志》中,我看到了作者深深爱着“我们村”。
“土崖崖深来山坡坡长,小村庄长在那圪梁梁上。圪梁梁瘦来土层层薄,庄稼汉的日子好恓惶。干骨梁梁山哟,一方水土难把一方人养。”
这就是脱贫前的“我们村”,名碾道,地属运城市平陆县。平陆县有谚语:平陆不平沟三千。碾道村179户448人,零零星星散布在沟梁梁上,分成11个自然村。进村入户,有走不完的路,过不完的沟,流不完的汗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怎么说风屏对“我们村”的爱呢?
进村之后,那份爱倾注在她为“我们村”写的歌词中。写过去、现在和未来,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步伐,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春花花开来秋果果香,帮扶队伍来到咱小村庄。沟梁梁引来清凌凌水,庄户人过日月有了样行。绿莹莹的山哟,一方水土要把一方人养。”
运城市音协主席热情为《沟梁梁也要奔小康》谱曲,并组织民乐团数十名演员,背着各种乐器到村里演出,丝竹管弦,弦弦如潮,“我们村”在初夏的阳光里热血沸腾,一组组音符汇成一句话:碾道村也要奔小康。那个唱呀,用风屏的话来说“鼓励村民也激励自己”。
在村里,风屏会为自己学会一句方言而自豪。读着日记,我觉得她很有意思。“撒锅”,这是小村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儿,比如一件事圆满结束是撒锅,半途而废也是撒锅,虽然撒的都是“锅”,但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欢喜的,后者却是无奈的。风屏在日记中写道:“想象今后的日子里,或许我也会说碾道方言,或许也会用到撒锅一词,但愿其中更多的成分是喜欢,是满意。”在她看来,自己已是村里一员,帮助村民做的每一件事,“撒锅”都应是前者的意思。
“四年两届第一书记,每一个或欢喜或伤感的故事,都会成为我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弥足珍贵。”“为了它的改变而努力过的地方,都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读到这些话语,作为一名读者,我由衷感慨:什么是爱,这就是爱!在《民情日志》的阅读中,我看到了因为深深的爱,四年间,作者一直坚持,并坚强着。
碾道村的“难”,“难”到令风屏吃惊,如果不是进村,“真的无法想象”。进村的第一天,她看到村里水窖中混浊的水。虽家家户户有水窖,但都是集的雨雪水,水质可想而知。尽管这样,遇到天公不作美、雨水少的年份,连这种水质的水都不能保证。脱贫中要求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饮用水安全,是村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有例为证。《民情日志》第一篇“上路遇到下马威”,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进村见面会上,村支书第一句话是“眼下就有难事,也是咱村最闹心的事,就是吃水问题”。村里的银环阿姨说,“咱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吃水紧张”。
众志成城,引水解困,迈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找资金,“一向低调的我,寻求帮助的时候,竟然如此‘霸道’”。我想象不出一个柔弱女子,能“霸道”到何种程度。当爱心团队来到村里时,风屏主持发言:“先讲旱情,旱情有目共睹;再讲压力,压力让我沉重。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工作队住在村里,出门是老百姓,进门是老百姓,老百姓没水吃,真让工作队难。两不愁三保障,吃水问题解决不了,脱贫摘帽岂不是一句空话?苦无良策,背着人悄悄流过泪,擦干眼泪继续想办法,如实讲,抽水需要人工,需要设备,总之一句话,需要钱!”
为了村里的水,风屏一次又一次“理直气壮”,一次又一次“任性”,“为了村里吃水的事,难听的话也听了,难看的脸也看了,我发现自己的忍受力也增强了,见了领导也敢提要求了”。会场出现片刻安静,很快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音乐响起,正是《沟梁梁也要奔小康》,村民们都跟着唱起来了。读到日志中“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一节,我被风屏“征服”了。我看到了因为“众人划桨”,“我们村”步入小康的喜悦。
《民情日志》详细记录了碾道村小康路上一切的一切,也记录了作者对国家扶贫政策及各级各界帮扶的情怀。2019年,风屏书记回单位上班了,村民们依依不舍。“当然,这不是尾声”。紧接着,新的第一书记来了。
2020年,“我们村”实现了脱贫摘帽,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乡村振兴。
今天,“我们村”一派生机盎然,“砖窑窑新来瓦房房亮,山路十八弯泥泞变通畅。杏花花粉来桃花花红,乡亲们的好日子亮堂堂”。
今天,“我们村”山花烂漫,草木葱茏,清凌凌的山泉水积蓄着蓬勃的力量,喷涌而出。
今天,沟梁梁已经奔小康,一方水土能把一方人养。乡村振兴,期待“我们村”明天更精彩的华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