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晋”心“晋”力 深情守“沪”
——写在市中心医院援沪医疗队平安返运之际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6-09

记者 王 耀

5月30日,张孝机场,载有援沪医疗队的包机缓缓驶过“水门”。

最真挚的情谊,用最崇高的礼遇来表达。5月30日14时10分至20分,张孝机场,2架上海航空的包机缓缓驶过由高压水枪喷出的水柱而形成的“水门”——这一仪式被称为民航界最高的礼仪级别。

5月30日,亲友们在机场迎接援沪医疗队凯旋。

驰援上海战“疫”月余,139名援沪的“中心勇士”平安凯旋。“下来了”“下来了”……,看着平安归来的亲人、同事走下飞机,迎接人群中渐次响起了掌声和呼喊声。援沪队员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人群挥手致意。“去无畏、归无恙”“铿锵逆行 奉献无悔”“爸爸,您辛苦了”……人群中高高举起的欢迎标牌,直白又深情,成为所有“中心人”内心最悸动的喜悦。

6月6日,援沪医疗队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平安返院。

去时,“随风趁雨动春耕”的谷雨时节堪堪过去;归来,恰是“但祈蒲酒话升平”的端午佳节。在过去的35个日夜里,139名逆行者以精湛的医技和暖心的服务,用心用情开展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工作,在大上海实现了“晋”心守“沪”的战疫书写。

这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心力量”

4月25日,援沪医疗队在运城北站集结。

集结,出发。再集结,再出发……

4月25日,短短一天,这样送行的场景在市中心医院的凤首广场出现了两次。

“一天之内,组建两支援沪抗疫医疗队,奔赴上海。”当日凌晨,上级指令下达市中心医院。在此之前,市中心医院支援太原、忻州的医疗队员刚刚返回,隔离期还未结束。而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即将建成的运城方舱医院也要由市中心医院全面接管。

送别战友

面对人民的紧急召唤,市中心医院党委第一时间进行动员、谋划、安排。医务部、护理部全面筹划,在全力做好本院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迅速集结组建完成两批次139人的援沪医疗队伍。与此同时,“粮草”充足,战疫无忧。医院办公室、设备科、后勤管理科等职能科室,加班加点,高效联动,第一时间按照医疗、生活、药学、检验、膳食5类,为援沪医疗队准备了充足的物资。

“出发,到上海去!”这是2020年支援湖北之后又一次规模浩大的紧急集结,也是医院历史上第一次向外整建制派出规模最大的医疗队伍。一张张平凡可爱的“中心”面孔刻画出一个不平凡的春天——

“我是党员,我请求出战!”“让我去,我有经验,保证完成任务!”“收到,我报名。”“我有支援武汉的经验,让我上!”……得知支援任务后,几分钟内,市中心医院微信群里热闹起来,“请战”信息接力刷屏。

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到多次切换战场的抗疫“老将”,不少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倡议,主动报名请战,纷纷自发从家中或工作岗位赶到集合点,自愿听从医院安排。“支援上海既是任务也是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会全力完成好这项驰援任务,打赢这场战‘疫’!”作为一名在2020年请缨支援过武汉的战“疫”老将,党员吉文博说,他将用自身所学、所长为患者保驾护航,发扬运城医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良作风,和上海人民一起风雨同舟,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为助力上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中心力量”。

“时隔两年,始终有一颗红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加油!” 同样参与过武汉抗疫的毋利强如是表述自己的援沪决心。

“其实我们就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为人民服务,无论在哪,我们都一样会竭尽全力守护好人民健康!”援沪医疗队员赵青说,无论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她都自愿接受最困难的任务、自愿值守最危险的岗位,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去战斗。

副院长郑秀萍带领一队,成员95人;肾内科副主任王红艳带领另一队,成员44人——“中心人”,把最精锐的力量投入到上海。

这是面对挑战、合力应对的“中心智慧”

坐在飞赴上海的航班上,郑秀萍的思绪终于从人员调配、物资配置中暂时脱离了出来。“此次援沪,是对我们医院执行力和战斗力的一次考验。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医学发达。如何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实战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疫经验,以应用到我们医院、运城的抗疫工作中。”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郑秀萍将目光放在了更长远的地方。

一次应考,两面应答。成为支援上海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共识。

4月28日,山西省援沪前方指挥部正式成立,由郑秀萍担任队长的运城第二批援沪医疗队也有了自己的“番号”——医疗六队。医疗任务对接地点为黄浦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位于黄埔区。这里是上海的老城区,人口密度特别大,是上海阳性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收治的确诊病人三分之一年龄在80岁以上,有55名患者的年龄更是超过了90岁。

如何高质量救治高龄、长期卧床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新冠重症、危重症感染者,成为医疗六队的主要课题。

医疗六队与卢湾医院、其他援沪兄弟医疗队成立了联合医务部、联合护理部、联合院感科、联合质管部等部门,同体系同标准开展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

与此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新冠肺炎标准化治疗组、中医药治疗组、VTE防治组、血透组、气管插管组、胃肠镜组、急腹症组、胸痛中心组及卒中中心组等9个工作专班,实行24小时备班制,各病区实行医疗组长负责制,医护一体化查房。

“这样就保障了资源集中,各个专班涵盖了从治疗到护理的全链条,兼顾了救治的一体化与个性化,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郑秀萍说。

运行机制有创新,治疗手段也给力。“俯卧位通气”与“中医药治疗”是医疗六队的两大法宝。

108岁的黄奶奶是患者中的年龄最长者。1914年出生的她,一年半前摔伤后卧床,大小便失禁,双下肢呈挛缩屈曲状态。5月21日,她被转入卢湾医院。

救治团队对黄奶奶制定了营养支持、标准化治疗和中药方剂治疗计划。

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姚宏军首先通过细致的营养评估,制定了合理的膳食营养方案,保证老人三餐能正常饮食,增强免疫功能。随后,综合运用小分子药物抗病毒联合免疫调节制剂、扶气祛湿清热解毒方剂,使老人很快纠正了内环境紊乱。

崔俊丽组织精干护士形成护理专班,每天坚持为黄奶奶开展俯卧位通气支持,让老人能够每天12小时以上俯卧位,改善肺部通气状况,使得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7%以上,度过了最危险的急性感染期。同时,给予皮肤清洁、口腔护理以及专业的肢体功能锻炼等生活照顾,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经过6天精心救护,百岁老人康复出院。

108岁的黄奶奶在医疗六队的精心医治下,顺利出院。

期间,国家重症专家组副组长、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教授多次到病房看望老人并临床指导。他认为,黄奶奶的救治堪称生命奇迹,而严格执行国家新冠诊疗方案要求、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予以纠正,是守护新冠高龄患者的关键屏障。全国医疗界都将分享大上海保卫战的救治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冠重症和高龄患者的医疗模式。

这一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也是今后运城抗疫的宝贵财富。市中心医院相关人员及时把经验总结成共识和指南,为今后运城抗疫献上“良方”——

医疗六队副队长、市中心医院医务科副主任董瑞作为联合医务管理组成员,参与编写《新冠定点救治医院期间医务工作手册》,所制定设置规范、工作制度及流程,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认可;

姚宏军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张丽娜教授和卢湾分院院长陆勇联合开展“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株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及轨迹特点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和“中药联合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在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中真实世界观察性研究”2项研究者发起项目;

为了提高患者俯卧位的依从性,促进康复,崔俊丽与团队组员们,利用休息时间总结经验与方法、集思广益,制作了“早趴早康复”卡通宣传页和作息时间表,经过副院长郑秀萍、护理部副主任仇建华的多次审阅修改,成为了卢湾分院护理部的操作“宝典”。

这是风雨同担、人民至上的“中心担当”

“临危受命”,是山西援沪医疗三队队长、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王红艳对这支队伍的第一印象。

“紧急集合,两小时后在运城北站乘坐高铁,经太原直飞上海。”4月25日早8点,王红艳接到了行动通知。就在路途中,由于王红艳从医时间长(23年)、经验丰富,上级决定由她担任山西援沪医疗三队的队长,率领来自山西省各地市的150名队员赴上海执行指定任务——帮助当地进行血液透析。

人员构成复杂——医疗三队是全省援沪医疗队中唯一一支专业的血透队伍,150名队员分别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53家医疗机构,管理压力巨大;

援助任务艰巨——集中支援四家大型定点医院的血透和病房工作,分别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宝山区)、上海市第六医院东院(临港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

服务人群特殊——血透患者都有全身多系统并发症,而且这类人群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属于易感高危人群。

专门执行血透任务的医疗三队。

作为河东医疗界的“老大哥”,市中心医院已经习惯了“带头冲锋”。但这次,在全国性任务中担任省级医疗队的“排头兵”,责任不可谓不重大、使命不可谓不光荣。

接到任命的王红艳默默地在心里盘算着、思考着如何高效又安全地完成救治工作,不负人民所托。

进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后,医疗三队与该院肾病科、血透室医护混编作战。“华山医院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与一般的进修、学习不同,这次是我们在实打实的战场上与‘国家队’并肩作战,机会难得。”王红艳说。

医疗三队面临的首要困难是上述4家定点医院种类繁多、“面貌各异”的透析机型、血滤机型。“这些机型我们之前完全没接触过,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医疗三队副队长张洁说道。一面是迫切需要治疗的患者,一面是全新的设备需要尽快摸透,医疗三队的全体队员们几乎废寝忘食,边工作、边学习,遇到不懂的请教当地医护人员、网上搜寻教程,第一时间掌握操作流程。

“这个从0到1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张洁介绍,在高强度的工作和高风险的环境之下,医护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任务繁重,医疗三队151人的队伍中,除队长、副队长、院感专家3人外,其余人员全部参与入舱临床工作,入舱排班率高达98% 。队长助理毋利强既是管理人员,又是工程师,也是在第一时间加入排班队伍。

王红艳和队员们不仅要忙于救治,平时更常常抚慰病患,调整他们的情绪。从他们一双双对生命的热切的眼神中,队员们深深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责任。

面对生命体征不稳定、不宜搬动的危重患者,队员们穿梭于各监护室床旁,为患者进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面对高龄失能的患者,他们主动进行生活护理,更换纸尿裤、擦洗会阴等。

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数小时后,队员们经常处于脱水状态,但看到每位患者安全下机时,他们感到再累也值得。

王红艳说,患者虽然看不到他们防护服下的脸,但一定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在她看来,一个坚定和鼓励的眼神、一个和蔼与关心的问候、一个熟练而充满自信的操作,都能给患者带来身心的鼓舞,把患者从无助中解脱出来,带给患者莫大的安慰。

据医疗三队队员张莉介绍,每位透析患者的上机时间是4个小时,期间需要医护人员全程守在透析室,穿刺动静脉、不间断进行床边巡视、监测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监测透析液的温度和流量等,时刻警惕各种低血糖、出血甚至心脏骤停等突发状况。透析患者的动静脉瘘压力非常大,护士穿刺时每分钟的血流量可以达到600毫升,容易发生喷射,职业暴露风险极大。此外,护士经常需要做吸痰等操作,危险系数极高。但是即使再危险,也没有一个队员退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心人”的身影。

35天,840个小时,从春到夏,医疗三队累计完成透析2060人次,参与CRRT治疗326人次,他们用坚守与汗水确保疫情之下,上海血透不停“析”。

5月26日,一场“云端”欢送会举行。华山医院总院、华山医院北院、山西省前方指挥部等多地连线,为即将结束支援的援沪医疗队送行。

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说道:“在宝山院区周边有运城路、晋城路、临汾路等以山西地名命名的道路。山西医护对口华山支援,这是一段奇妙的缘分,更是携手努力创造的美好。”

据悉,市中心医院两支医疗队在离沪前,将尚未用完的医用物资,悉数留给定点医院,让这份晋沪情谊持续发酵。

“139名队员在上海工作期间,实现了‘收治患者零死亡、援沪队员零感染’出征目标,没有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5月30日,在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郑秀萍郑重地向家乡父老汇报。

副市长刁海鹏在致辞中对市中心医院援沪医疗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支援上海的35个日夜里,你们白衣执甲、勇往直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河东儿女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担当作为和精神风貌,为有力控制上海疫情立下了赫赫战功。你们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健康职业精神。你们一定会被浓墨重彩地载入到抗击疫情的辉煌史册中,你们是运城的骄傲,是人民的功臣!”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