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夏县城西社区——精准“滴灌” 解渴居民“微需求”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5-25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曾经星火燎原的基层治理“枫桥经验”,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关键在于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从“我说你听”到“你说我听”,从“居民点单”到“社区接单”……取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着34个居民小组、1万余人口的夏县城西社区立足“供给侧结构性管理”,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滴灌”,有效解渴居民“微需求”,从而构建起“多元共治”治理新格局。

早看窗帘晚看灯,独居老人有“活头”

5月16日下午,城西社区老年活动室里歌声阵阵,20多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排练歌曲,调试乐器音准,“切磋”发音技巧……

由活动室往东,理疗室里,全皮按摩椅、电动足疗盆、艾灸仪等养生仪器一应俱全;爱心食堂里,十多张造型独特的餐桌椅子整齐摆放。

今年75岁的卫丙戌,是社区爱心食堂的常客。“自去年11月食堂开始营业,我一直在这里吃饭,一天三顿饭10元,热菜、凉菜都有,一周都不重样。”卫丙戌说,“老伴已经去世,儿子女儿又不在县城,自己一人在家做饭总感觉空荡荡的。在这里吃饭,能和同龄人聊天,饭后还可以做做足疗、艾灸,感觉很有‘活头’。”

“吃得舒服,玩得开心,睡得踏实”——让卫丙戌这样的独居老人安心养老的,还有社区网格员的“早看窗帘晚看灯”。在社区治理上,城西社区通过社区大党委,按照一级网格建支部、二级网格建党小组、三级网格确定党员中心户的思路,精准聚焦群众需求,实现对独居老人关心关爱的全覆盖。

城西社区第七党支部书记、第11网格长崔金财与同住财审小区的卫丙戌是前后楼的邻居。每天早上敲敲老卫玻璃,听到屋里应声后再离开,于他早已成为习惯。由于“志趣相投”,隔三差五他们晚上就在一起喝茶,聊聊新闻、说说养花,逐渐亲如一家。

让崔金财牵挂的,还有许广山、张安录等老人。独居老人许广山家住巷尾,又爱喝酒,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远在甘肃,最令崔金财放心不下。因此,每天早上给许广山打一个电话,成了崔金财每天的“必修课”。

张安录有两处住所,一个是小院、一个是单元楼。他每年在单元楼上猫冬,一到夏天,就搬回小院。近日,他女儿从外地回来,根据疫情防控政策需要居家隔离,他于是提前搬回小院。虽然两个住处相距仅300米,但对于年迈且行动不便的张安录和他老伴来说,却有些遥远。前几日,崔金财早早地就帮助老两口把物品帮忙搬了过去。

为社区隔离人员坚持送菜上门,为独居老人每天“早看窗帘晚看灯”,需要上门帮助随叫随到……和崔金财一样,城西社区的网格员们说到做到。

科普课堂月月讲,少年儿童有盼头

“孩子们,你们骑自行车时,是不是经常会有小虫子飞到眼睛里,觉得非常危险,甚至有些讨厌?”

“其实,不是小飞虫要往眼睛里飞,而是由于人们在骑行过程中,身体周围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它们被迫卷进压强旋涡中,才不由自主地飞进你的眼睛里。这就是有名的伯努利原理”……

3月26日下午,城西社区二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少儿科普讲座人气“爆棚”。来自夏县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宣传指导员秦建鹏,正在为当天的科普课堂“预热”,台下的小学生和家长听得津津有味。从讲解传呼机、诺基亚到智能手机的手机简史,到科学秀铁杆穿气球、掌中火等表演,每一个环节都令在场小学生“瞠目结舌”,渴求探索其中奥秘。

其间的“腾云驾雾”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伴随着《云宫迅音》音乐响起,秦建鹏先是把液氮从储存罐中倒进盆中,再将刚烧开的沸水倒进去。说时迟那时快,液氮与水接触的一瞬间,大块气团从盆中喷涌而出,赢得在场学生拍手叫好……

一月一次的科普课堂令孩子们翘首以盼,也赢得了家长频频点赞。“过去因为学校要求做手抄报,给孩子报了绘画班,花钱不说,孩子的积极性也不高。现在受课程影响,主动探索的欲望越来越强了。”学生秦沁的妈妈刘媛说。学生梅子辰的妈妈梅帆帆则表示:“社区的科普课堂,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天天盼周末,就想早点来上科普课。”

科普课堂,是“科普中国社区e站”在城西社区的一大创举。

“社区开展科普课堂,缘于一位居民的推荐。她自己孩子从这类课堂中受益颇多,就向社区提出了‘引进来’的建议。”城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马青山说,“我们精准地捕捉到,这是社区孩子的普遍需求。于是,千方百计邀请夏县科普教育基地的科学老师,每月给孩子们讲一堂科学实验课。最近,应学生家长要求,我们正在筹备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志愿服务实打实,家庭妇女有“靠头”

“秋丽姐,我身体哪哪都不舒服,难受得不行,眼看快活不成啦……”

“别着急、别着急,你在家里等我,我这就过去。”

……

5月16日上午,中留村任某的一个微信语音通话,打乱了城西社区妇联副主席、“巾帼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毛秋丽一天的计划。放下手机,毛秋丽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任某家。几句寒暄后,她们便像姐妹一样推心置腹。原来,任某与丈夫“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外加甲亢、类风湿等慢性病缠身,身体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伴有轻微抑郁。

“老话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你既然选择了他,就要与他同甘共苦,表面上看着是一身病,其实是心理出了问题。你要把心放宽,降低对丈夫的期望,这样放过了别人,更是放过了你自己。”如此换位思考式的心理疏导,毛秋丽开导了任某两个多小时。

“听你说了这么多后,我想开了很多,今后要好好过日子,还有孩子呢,真是太感谢你了。你的一席话,挽救了我,挽救了一个家庭。”任某若有所思地说。

播爱如种,暖在心间。在城西社区,因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和等因素,导致身体和心理亚健康的妇女不在少数,对家庭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作为“巾帼志愿服务队”一员,身兼夏县传统文化协会会长一职的毛秋丽,还结合社区志愿服务,坚持不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今年47岁的“流动居民”尉某某是受益者之一。

尉某某曾与婆婆矛盾尖锐,甚至翻脸成仇。她也因此常年怨气重重、重病在身。作为讲座的“铁杆粉丝”,尉某某在一次中场休息间隙,主动找到毛秋丽谈心,诉说她的婆媳矛盾之苦。“百善孝为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自己当好了儿媳妇,也给孩子树立了孝顺的榜样。”毛秋丽对她耐心劝导。也许是长期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也许是被毛秋丽的话点醒,尉某某“将心比心”,在心里认真查找婆婆的好处、自己的不足,最终说服自己,将远在北京的婆婆接回家,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据悉,城西社区妇联今年以来共为十多名妇女解决家庭矛盾;尽管受疫情影响,仍举办6场传统文化讲座,受益居民近300人。如今,“志愿热”在城西社区方兴未艾:65岁的退休人员王香花夫妇,坚持到场聆听文化讲座,从忠实粉丝转为志愿者;网通小区居民程丽娜夫妇,也从儿女参加传统文化诵读课程中备受启发,自愿成为志愿者……

“微需求催生微服务,微服务催生大和谐。”马青山说,“我们就是要精准发力,写好基层治理社区大文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