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娄道南书法之时代印痕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4-19

■杨吉平

“铁笔”娄道南出生于清朝道光三年,去世于光绪二十六年,在前没有赶上“康乾盛世”,在后没有看到清朝灭亡,对他所处的时代来说,先生可谓生于困惑,逝于困惑。他中进士的第二年,太平军打进山西,清统治者在灭亡的边缘上苦苦挣扎。他这个时代的才子俊彦,早已没有了乾嘉时代文人的雅兴,国内起义连绵不断,国外列强步步紧逼,内忧外患,几无宁日。入世如林则徐奔走呐喊、与洋人展开殊死斗争;出世如吴大澂疆场失意,归里讲学,几于无奈。时代已不允许文人雅士吟风弄月,玩弄笔墨。当时人们大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挽狂澜于既倒,像林则徐那样;要么作“聪明”之举,归隐山林。事实上,无论哪一种选择,作为书家,都不可能平心静气研习法书,像他们的先辈那样。

有清一代,书家之多,远逾前代,实际情况也比较复杂,但大致不出康南海的概述“康雍之世,专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率更(欧阳询)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广艺舟双楫》)娄道南大概也没有跑出这个范畴。

山西相对闭塞,节奏要慢于省外。较明显的标志便是咸同之后,山西书法基本上没有受到魏碑的影响,写魏碑的书家迟至民国年间才出现,而且始终没有处于主导地位。由此也不妨推想一下在前的董其昌、赵松雪对山西书法的影响。娄道南书法,笔者仅见到柴建国先生《山西书法通鉴》所刊“挂席拾海月”对联,如果此作品可以代表娄道南的基本风格,那就更可以说明笔者的观点了。

与娄道南同时的著名书家有俞樾、张裕钊、赵之谦、吴大澂、杨守敬等。张裕钊写魏碑,赵之谦也写魏碑,吴大澂写大篆,杨守敬也写碑,俞樾虽以行楷书居多,但往往以篆隶笔法入书。而与娄道南同时的山西书家的书法相对就单调一些。如洪洞王轩、襄陵柴友芝、洪洞董文焕等,基本上局限于帖学范畴或用于应试的馆阁体范畴。观娄道南书法,与以上省外诸家有较明显的区别,而与省内诸家比较近似。其书作点画纤细,用笔圆转,整体风格清丽飘逸,显然属于帖学一路。按说娄道南蒙童时代当是欧体字盛行的时代,能获得那个时代的进士功名,必然受到较为严格的欧体字训练,这从他的这副对联中可以看出端倪。但当你久久审视,便会发现其中还隐隐透出董其昌萧疏的特点。另外,其书作中圆转秀美的线条,显然又是赵松雪的味道。应该说,娄道南的书法首先受家庭或他的启蒙老师影响(或者说是山西地域风格的影响),然后又受时代影响,这便是娄道南书法的大概。

这里所谓的时代,不仅仅是“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的时代,更是指“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嘉道之际的各种社会危机已迫使文人士子不得不从“乾嘉学派”繁琐无用的考据学中解脱出来,尤其是面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现实中的国人几乎是束手无策,一些富有爱国热情的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龚自珍公然反对不问时事、埋头考订的学风,提倡“微言大义”“讥切时政”的学风。而龚自珍恰恰是那位屡因书法不过关而功名不得,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更是合力编纂了《海国图志》,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近代以来,国人的末世之感已不仅仅是朝代的更迭,而是一种民族末日的沮丧与无奈。面对殖民主义列强,许多人茫然无措,这在当时的艺术中自然有所流露。娄道南作品中不无一种犹豫与彷徨,甚至流露出某些胆怯。他大概不是康南海这样的“慷慨论天下事”式的人物,他大概只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做一个好官、清官。他曾做过知县一类小官,在当时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人民起义的情势下,他大概不会心平气和地吟诗作书,而更有可能是提心吊胆地“苟全性命于乱世”。娄道南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不可能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反清斗争中,同时他也没有林则徐、康有为那样变革求新的胆魄,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字如其人。

1900年,甲骨文发现的第二年,河北大闹义和团,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淫掠,西太后流亡西安,俄国人在江东六十四屯大肆屠杀中国百姓……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之后,娄道南老人撒手西去。他没有看到清朝的最后灭亡,更没有看到殖民主义者的最后失败,他应该是睁着双眼离开人世的,因为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会对当时的局面感到惨不忍睹而死不瞑目!

娄道南晚年曾讲学太平县龙门书院,笔者手头缺乏相关资料,不知娄先生讲的是汉学还是经世致用之学。王国维先生云“道咸之学新”,我们也希望娄道南先生不是一位迂夫子。在他去世之后十九年,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将“学新”极端化,甚至预言“三十年内,汉字必亡”。我们现在回头再看,真要倒吸一口凉气。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娄先生的在天之灵,汉字还在,中国书法还在,中国文化还在。不但这些东西还在,在他那个时代丢失的香港、澳门,也早已回归祖国了!当年气焰嚣张的殖民主义狂潮已经日薄西山,中国书法艺术却像一颗永远不落的红日,爆发出强劲的生命力,照射出无比灼热无比灿烂的光芒!

(作者系中书协会员、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当代书法评论家)

相关链接


注 释

这副对联,是清咸丰二年翰林、山西万泉西张瓮村人娄道南,从谢灵运两诗中摘句,给“东茮仁棣”写的一副集句联。

一、挂席:挂,悬挂。席,风帆。挂席,扬帆行船。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二、拾海月:拾,动词,把地上的东西拿起。海月,海里的一种软体动物,壳圆而扁,色泽似云母而透明,栖于近海沙碛中,肉可食,壳可嵌于窗棂以透光,故又名窗贝。《本草纲目》:“海月,蛤类也。似半月,故名。”

三、披云:披,覆盖,或搭在肩背上面。云,水汽在空中凝聚而成的悬浮物。披云,人在云层下,云在头顶上,是说人生活在云雾中。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四、卧石门:卧,躺,睡而不眠。石门,山名,在浙江,风景圣地。谢灵运说:“石门山,两岩间微有门形,故以为称。瀑布飞泻,月翠交曜。”(《艺文类聚》卷八引)卧石门,卧于高山云海深处,比喻隐居。

解 析

上下两联,均摘自谢灵运诗。上联,写扬帆出海,去拾海月。下联,写披着云雾,高卧石门。这是一种舒适自在的隐士般的生活状态,显现了受赠人清闲高雅的情趣。 

注 释

一、老去诗篇:老去,老,老年,年岁大了。引申为衰、衰老,与少壮相对。去,走出,离开。老去,老年时候,老了。诗,有节奏、韵律,可歌咏的一种文体。篇,篇章。首尾完整、生动而有意义的文章。如《荀子·劝学篇》。诗篇,泛指受人称颂而传世的好文章。

二、浑漫与:浑是浑浊,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清亮。引申为全、满,如浑身、满身。漫,布满、遍及、遍布。引申为随意、随便,不受世俗约束。与,同类、同盟者。多用于轻微的疑问。

苏轼《次韵表兄程正辅江行见桃花诗》:“尔来子美瘦,正坐作诗苦,袖手焚笔砚,清篇真漫与。”姜夔《清波引词》:“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这里,苏姜二人的“漫与”一词,皆源出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句。

三、天涯风俗:天,地面的上空。涯,水边。天涯,天边,天的边际。杜甫诗句有版本为“天边风俗自相亲”。风俗,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习惯、礼节和风尚。

四、自相亲:彼此间自然亲爱和好。

解 析

上联,是从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中摘句。意在阐述自己写诗经过多半生努力,老来娴熟,不再刻意求工,而是随随便便,不受约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下联,是从杜甫《冬至》诗中摘句。是说天涯遥远,风俗各异,自己长久在外作客,由初次接触,渐至感情融洽,深感天下到处有亲人。

从两诗中各摘一句,合成一副楹联,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出了人到老年的超然心境。

娄生谦注解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