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4-02
□郑天虎
又是一年清明至,草木葳蕤,生机盎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深植于记忆中的清明,是祭祖的日子。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随爷爷来到南阳村后边的一片枣林中,只见荒草萋萋,不见一座坟茔。爷爷说:“这是我父母埋葬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坟茔被平整了,大概位置就在这里。”说罢,我们摆好献品,磕头祭拜。
回家的路上,爷爷追根溯源,讲述祖宗的历史荣光,告诉我家族的来龙去脉。爷爷叹息着,欣慰着,让我好好读书,追求上进……记忆中的清明祭祖,就定格在这一瞬间。
爷爷是个不善言谈但性格刚强的人,一生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他对生活重压的承受能力令我们钦佩,不论是年少时他的父亲去世,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命运低谷,都表现得无所畏惧,淡然处之。
爷爷年轻时曾行医西安,靠他的节俭力行、诚信待人,在家置办了田与地,盖了房子。尽管曾受过打击,但他并未消沉,一边参加集体劳动,一边教我们学习识字。爷爷的文化程度不算太高,但家里藏书不少,这些书伴他度过了晚年。
从小在爷爷家长大的我们,在苦难中学会了面对,在逆境中懂得了思索,在坎坷中知道了感恩。
人生几度清明。爷爷在1982年去世,至今已整整四十年了。如今,轮到我带着儿子给他扫墓。青冢高高,思绪悠悠,袅袅青烟,关联阴阳。爷爷与生俱来面对苦难生活的那种坚忍和坚强,面对困境与不幸的那种超然和淡然,是我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到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