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漫话风筝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3-15

刘永娟

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最宜放风筝。

古人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一项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而风筝制作技艺也是中国重要传统工艺,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风筝是怎么来的呢?与河洛大地颇有渊源。

据记载,河洛地区鲁山人墨子,花了3年时间,发明了飞行器“木鸢”,可惜这个“木鸢”仅飞行了一天就坏了。

鲁班也制造过类似的飞行器。“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他做了一个“木喜鹊”,比墨子的“木鸢”有所改进,飞了3天还没坏。

东汉时期,居住在洛阳的张衡做了一只“木鸟”,饰之以羽毛,在其腹中设置机关,能飞数里。东汉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木鸢”渐少,“纸鸢”增多,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风筝。

唐宋时期,风筝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日渐紧密。宋代以后,放风筝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祈福、驱邪。有的人遇到烦心事或是生了病,便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将风筝放到高处,然后剪断风筝线,认为所谓的“晦气”也就被风筝带走了。

待到风和日暖,和家人一起去放风筝吧,享受明媚春光、暖暖亲情。

(《洛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