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无有一笔不珍重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24

周华诚

那日在家煮面,看到碗底有个字:全。

从前的碗,比现在的有趣。它们会记住主人的名字。村庄摆宴席时,会有男人担着箩筐挨家挨户借碗,宴罢,又有女人围坐一处,一边洗碗,一边大声说笑。然后,各家的碗会按照碗底的字号,准确地回到各家。

童年的记忆中,曾见父亲用一枚钉子、一把锤子,叮叮当当敲着,在碗底凿一个字。那是家里新添置了碗具。父亲的神情认真而郑重。仔细观察凿在碗底的字,发现其与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字近似——都由点构成。数了一下,那个“全”字,一共48个点。

父亲现在很少写字。从前父亲提笔写字,一是为村人写信,二是“号”农具,三是过年写春联。春联现已不写,信更是少见,唯大大小小的箩筐、风车、打稻机、竹簟、犁具上,还时常能见到父亲的字迹。

打稻机上写的是:“颗粒归仓”“五谷丰登”。风车上写的是:“去浮存实”“公元一九九○年办”。

父亲上到高中,毛笔字写得不错,不仅给自家“号”字,村里乡邻新置办了农具,也会请父亲去帮忙“号”字。乡人对于农具的态度是很珍重的,一只箩筐,一条扁担……都会“号”上字,写上某某年春,某某某办。每每此时,总见父亲一笔一画,郑重其事,似乎生怕哪里一不小心写错。

我把农具上父亲的字迹拍了照,发在朋友圈中。结果,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总徐老师看见父亲的字就说很喜欢,要向父亲讨一幅字。我想起一首诗来:“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特别喜欢诗中意境。父亲握惯锄柄的手,又拿起毛笔,第一次在很好的宣纸上写字。他就认认真真地写了这首诗的后两句。

隔日,给徐老师寄出。没几天,徐老师收到,又回寄了两包日照的春茶。父亲当然是开心极了。

现在大家很少写字。前天,我去餐馆吃饭,服务员太忙,半天没过来招呼,我便拿起点菜笺,一边翻菜谱,一边写菜单。闲着也是闲着,就写出了一点挥洒笔墨的味道。结果,一不小心,菜点多了。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若是餐馆在每张桌上备好笔墨,由客人自写菜单,那一定很有意思。

前些天,在家帮着父亲整理农具,我看到农具上父亲的字迹,历数十年光阴而依旧鲜明。那一笔一画的字迹里,无有一笔不是珍重的态度,我又想到父亲对待土地、对待庄稼,也无有一日不是珍重的态度,不禁在心中生出一种敬意来。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