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2-22
阎凤梧
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读者都很熟悉,就不必逐句串讲了,只谈一个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全唐诗》在此句下有注:“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我年轻初次授课时,没有重视这条注文,仍按“黄河远上白云间”给学生讲解,讲稿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人站在塞外高原极目远望:黄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一直爬上天边的白云中间。这里用‘白云’作为背景,用‘黄河’作为引线,通过读者的目光所及,表现出无比广阔的高原地势。黄河明明是东流入海,为什么说是‘远上’呢?诗人是远望黄河,而不是近看黄河,所以看不见水流的方向,眼中的黄河只是一条细细的长带;诗人又是由近到远、由低到高地向高处眺望,所以黄河不是东流入海,而是远上白云。其实,‘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由地势的高和远造成的一种错觉,而诗人恰恰是利用这种错觉,表现出塞外地势的高和远。此句一本作‘黄沙直上白云间’,这就变成另一番景象了。‘黄沙直上白云间’这一景象,完全破坏了高原地区的广阔、高远和明朗的美。‘黄河’与‘黄沙’,一个明朗,一个昏暗;‘远上’与‘直上’,一个表现出地势的高远,使人心胸开阔,一个则是天昏地暗,使人心胸壅塞。‘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不可取的。”
▲阎凤梧《漫卷大唐诗》书影
孤立地讲解“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段话没有错误。后来把“黄河远上白云间”与“黄沙直上白云间”加以对比,与全首诗联系起来仔细想想,问题就出来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是“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个“怨”字主导全诗,抱怨“一片孤城万仞山”,抱怨“春风不度玉门关”。甘肃的朋友说,从甘肃东部的武威、张掖,经过兰州、直到玉门关的河西走廊,到处有沙漠和高山。著名的大山有麦积山、鸡峰山、莲花山、太子山、焉支山、北武当山、扎尕那山、鸣沙山、子午山、兴隆山、贵清山、寿鹿山、乌龟山、崆峒山等,而面积大小不同的沙漠则随处可见。大山连着大山,沙漠连着沙漠,环境多么萧条荒凉;战士们长期困守在大山深处的小小城堡中,心情多么孤独郁闷。这种环境和心情,怎么能和高远、空阔、明朗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相协调呢?而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只是一种想象之辞,在大山连绵、沟壑纵横的西北地区,无法看到百里千里之外黄河与天际交汇的地平线。因此,“黄沙直上白云间”完全符合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符合《凉州词》的特定情景和中心思想。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物候学》中谈到《凉州词》时主张“黄沙”说,证据之一是黄河离凉州(甘肃省武威市)很远,看不见黄河,当然也就看不见“黄河远上白云间”。其实,在黄河流经城下的临夏、兰州等地,如前所述因为山岭阻障也看不见“黄河远上白云间”。另外,《凉州词》是唐代的乐曲名,《新唐书乐志》载:“天宝间乐曲皆以边地为名,如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诗人按照《凉州词》的曲谱写诗传唱,并不一定写凉州的地方风貌。唐代写过《凉州词》的有王之涣、王翰、孟浩然、张籍、薛逢、韩琮等人,其中张籍、薛逢写了凉州。如张籍的《凉州词三首》之三:“风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薛逢的《凉州词》:“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其他人都是概写边塞风光和战地生活,与凉州无关。可见,竺可桢先生认为《凉州词》就是写凉州的见解是不可取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