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徐邳祠祀关羽之风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1-28

□程荣华

徐州地域,北连齐鲁,南屏江淮,西接中原,东濒黄海,曾为曹操、刘备、吕布等兵家征战之地。关羽作为刘备麾下名将,在徐州地域不仅留有战迹遗存,且因“守下邳行太守事”(是时徐州治所在下邳),有宦迹,有遗爱。关羽的忠言义行,或谓关羽文化,在徐州地域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祠祀关羽之风,汉末三国以降一脉相承,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徐州地区祠祀关羽庙宇之多,在全国各地恐非多见。据同治《徐州府志》记载,是时徐属八县,共有武庙(与文庙对称)四十七座(铜九,萧、砀、丰、宿各三,沛、睢各十一,邳四)。

这个数字很不完全。清光绪版《沛县志稿》所载《湖团关帝庙碑记》(巨野王有翼撰)曰:“吾乡各村率有(大都有)关圣帝君神祠,春秋祈报肃观瞻焉。”《邳州补》记载,邳州武庙三十,官立者二:一在新城(今邳州市邳城镇),一在旧城(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私立二十八:一在东林,明代天顺中建;一在泇口,正德中建;一在黄家庙,天启中建;一在良璧,一在沙沟,俱清代顺治中建;一在邹埠,一在新盛营,一在过河索,俱康熙中建;一在官湖,一在白龙埠,一在呦鹿山,一在不老庄,俱雍正中建;一在鸾墩,一在窑湾,一在王母山,一在梁楼,俱乾隆中建;一在西佛坊,嘉庆中建;一在土山,有马迹亭焉,传为关帝驻马处;一在受贤,一在猫儿窝,一在西范庄,一在禚庄,一在宋庄,一在涧下沟,一在汤家楼,一在大墩,不知何时建。(按记载数字核查,庙名缺二)

《邳志补》版次在民国初年,据此推知,邳州所有关帝庙宇当时应大都完好存世。

纵横区区百里之域,邳州关羽庙宇何以如此之多?考其庙碑,不难获取答案。《重修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庙碑记》(庙在下邳古城,“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是元文宗对关羽追加的封号)曰:“建安四年,王(关羽)奉昭烈(刘备)命守下邳行太守事,其遗爱迄今邳人怀之。”另一《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庙碑记》(庙在今邳州四户镇)曰:“侯(亦指关羽)尝守下邳,故邳人立祠事之尤谨(恭敬),自城邑以至闾巷(民间)庙而祀者绵绵不绝。”

《大学》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美好的品德,达到至善的境界,老百姓都不会忘记的。关羽恪守“心在人中”的理念,施爱于民,人民怀念而祠祀在情理之中。

元代至正年间建立的四户大墩关帝庙,捐资者为四户大家族能氏,名兴祖,字中和,“尝于梦寐想见其容,感发其心,于是捐资择地鸠工(聚集工匠),枕山面河,四顾豁然,诚一方之胜概(美景)也”。由夜间一梦,而生感恩之心,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帝庙便在民间矗立起来。

由于连年不断的战火和自然灾害的破坏,邳州关帝庙宇大都基址无存,唯一保存完好且对游人开放者,是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的土山镇关帝庙。

土山镇关帝庙历史上曾四次重修,近年又按原貌修复,再现昔日辉煌,主体建筑有关帝大殿、寝殿、钟鼓楼、戏楼,宏伟壮观,后山有关公马迹亭、磨刀石等古迹。马迹亭为砖木结构,气势非凡,楹联曰:“马迹而今身价重,将军从此留姓名。”横额:“美髯遗风”,被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三国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关羽文化,其核心为“忠”与“义”。关羽作为忠义化身,在徐州地域尤其邳州被崇尚与传承,潜移默化中,邳州人得之独厚。

关羽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号万人敌,一时名将,无出其右。关羽的史迹,一经演义,广为传播,家喻户晓,《邳州志》有言:“虽牛童马走皆知之。”牛童,牧童;马走,犹仆役,旧时泛指地位卑下的人。

邳州毗连齐鲁,地近孔孟之乡,自古崇文尚武,受关羽文化影响,益加崇尚忠义,尚武成风。明代嘉靖版《邳州志》卷六“武功”目下记载:以征进有功,或以军功历升金吾左右卫指挥、镇抚者78人,升州卫千户、百户者达219人,大都在洪武、永乐年间。

“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为汉语言文学宝库的成语典故之一,比喻坚守节操,忠贞不二,不仅常被引用于文学作品,更广泛存在于邳州人的口头语言之中。

“关公庙前耍大刀”,作为民谚在邳州取代成语“班门弄斧”,用于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在庙会(不限于关帝庙)上,有出售儿童玩具者,其中不乏木质且涂色彩的仿真大刀,常见祖孙一起比试,当众“耍大刀”。

关羽作为“三国励志名将”之一,世人常将猛将比喻成关羽或张飞。在徐邳一带,喝醉酒的红脸大汉常被说成“像关公似的”,并非含有贬义。

传统观念的“忠”与“义”,近代被转化为“忠义报国”与“坚守正义”的时代担当。关羽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视作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影响深远,深入人心。 (《徐州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