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在古人的诗歌中看雪、听雪、想雪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1-28

□王骁雄

看雪,得其形色,更得其情怀。古人在赏雪的同时,吟诵出了无数诗词名篇。宋人李之仪在《蓦山溪·采石值雪》中云:“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他将漫天飞雪写得如在眼前,精魄似经冰雪洗礼,好一片晶莹天地。在边塞,唐人祖咏眺望蓟门时,发出如此铿锵的声音:“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无边的寒雪散发着冷冽的清光,激起诗人报国之志,此时不请缨更待何时?杜甫在夔州漂泊之际,面对茫茫白雪覆盖山川,不禁写道:“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山间偶尔露出的红岩像雪中红梅,勾起他的家国情思。

听雪,得其声音,更得其神韵。若置身屋中侧耳听,雪落下的声音总是温柔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是白居易的《夜雪》,诗人由衾冷窗明知雪已来,但究竟雪下几何,他从不时听到的竹折声中得到了答案。白居易是在被贬江州时写下此诗的,对于他而言,时下的处境颇为艰难,孤寂的情绪难以排遣,但总算有雪陪伴,也是对彻夜无眠的一种怜抚。唐人刘长卿夜宿芙蓉山终得安歇,忽听到一阵喧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只是犬吠声,还有风雪声、柴门开闭声,这些幽微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即是雪夜最需要的温暖。

想雪,得其境界,更得其灵魂。雪有一种宁静的力量,能够使人身心俱净,物我两忘。宋人王令在酷暑难耐时期盼,“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但无法携天下人同往享受凉爽,自己又何忍独往呢?苏轼向来想象力丰富,“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一首清歌能达到一场大雪的效果,真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清人纳兰性德身为相国公子却并不快乐,他咏雪道“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雪花自有“人间富贵花”所不可比拟的高洁之姿。而对于农人来说,大雪是麦苗绝佳的棉被,“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中国纪检监察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