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借梯登高蹚新路

—我市深化省校合作结硕果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1-14

记者 冯革才

外面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1月8日,在万荣县晓源柿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占喜正和南方客商洽谈农副产品销售事宜。一旁的恒温果库里,社员在组织货源,为市场供应产品。

万荣县晓源柿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和华中科技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后,产品不但上了大学师生的餐桌,而且在当地农副产品市场也有了一席之地。

这是我市深化省校合作、“借梯登高”蹚新路的结果。

2021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把深化省校合作与全市中心工作深度结合起来,把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与各大高校的优势学科、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等资源深度融合,高位统筹、重点突破、全面铺开,以“12大基地”为载体,推动省校合作生根“开花”、连结“硕果”,奋力蹚出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科技转化“结”省校合作“成果”

“这是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带来的‘蝶变’,是产学研融合发展注入的‘源动力’。”重庆大学张丁非教授表示,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令人瞩目。

该公司致力于新材料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持续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用合作关系,镁合金产品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山西穿越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唯一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OLED有机电致磷发光材料科研生产企业。深化省校合作,在永济市着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大背景下,山西穿越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与谢国华科研团队的合作之旅。

“我们最早接触是2021年5月份,经过多次沟通后,于7月份签订了协议,开展一系列专利转化的相关工作。我们希望解决目前有机发光显示屏材料,还有制备工艺被国外专利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武汉大学副教授谢国华说道。

谢国华科研团队专注新一代有机光电信息显示材料、器件和工艺研究。在研发团队的助力下,山西穿越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OLED有机电致磷发光材料项目成果转化方面步入快车道。

“我们把研发团队的一些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变成了一些产品。”山西穿越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展旗指着一款手机屏幕告诉记者:“这种屏幕是柔性的,所用的工艺就是用最简单的喷墨印刷工艺生产出来的。与武汉大学合作以后,这种屏幕用谢国华教授的技术很快就能量产,预计在2022年1月中旬,可以达到小批量生产阶段。如果企业自主研发的话可能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和高校的专家合作后,企业研发周期可以缩短到一年,甚至更快。”

武汉大学谢国华科研团队与永济市的缘分不止于此。2021年10月,谢国华正式挂职担任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一职。

“挂职到地方可以锻炼我的工作能力,使我接触到更多国家基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对我们以后科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谢国华如是说。

“积极推动武汉大学谢国华教授到我们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担任管委会副主任职务,这是我们落实省委深化省校合作战略,共建‘12大基地’,推进高校人才干部培养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永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天民如是说。

武汉大学和山西穿越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致力于光电产业发展,不但立足企业,而且立足永济,通过谢国华担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来推动永济市光电产业的发展。同时,还立足于干部双向培养机制,和武汉大学签订了干部培养协议,把谢国华式专家人才请进来,把永济市的干部送出去,首批已输送了40余名科级干部到武汉大学进行培训,效果明显。

破解难题“开”省校合作“金锁”

窗明几净的实验中心,实验员正按流程精心操作,一瓶瓶样品摆放有序;设备运营调控室,随着工作人员的有序调令,车间的生产有序进行着……

在河津市僧楼镇,年产值过亿元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山西腾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靠了省校合作这把“金钥匙”,解决了技术瓶颈问题。

2021年因市场需求,山西腾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研发新冠肺炎医用制氧机专用吸附剂,由于前期对这项技术掌控性差,在关键技术指标结晶度方面始终无法完成突破。该公司总工程师柴军军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前期工业生产的分析记录,这个结晶度的指标从最开始的12%,经过各种努力提高到67%,但是还远低于市场90%的要求。结晶度达不到90%,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

在深化省校合作中,该公司和太原理工大学进行了对接,把前期工业生产化的技术难题和校方进行了深入交流。校方根据分析检测的结论,给企业提供了多次技术支持,帮助企业破解了提高结晶度指标这一技术难题。目前,企业这一产品已完成了工业化试验。

从事催化剂生产的山西腾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省校合作这一“催化剂”,先后与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催化裂化催化剂、分子筛吸附等多项技术领域签订合作协议。

核心技术是驱动和支撑企业高速发展的动力。

我市依托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富集等优势,持续加大省校合作力度,加速汇聚人才合力、创新要素,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凭借开发出的“独门绝技”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合作方式也从单纯解决技术难题、工艺及研发新产品的短期对接,转变为高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持续合作。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41家,与高校签署协议51份。其中,38份为成果转化项目合同,13份为成果转化框架协议。累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0期,向企业发布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重点科技成果19项。重点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组织陕西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专家深入我市30余家企业调研,服务企业50余次,挖掘技术需求27项,促成企业与西安交大合作项目8项,与运城本地院校合作项目3项。

农品销售“长”省校合作“翅膀”

在万荣县南张乡一恒温果库,拿着红彤彤的苹果,果农薛占喜笑容满面。

“2021年11月20日,我们和华中科技大学签约,11月20日就进入了大学,短短一个月销售了20吨农副产品。”

随着省校合作深入开展,万荣县紧紧围绕“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结合产业特点,对全县农业品牌、地理标志、绿色有机农产品等进行了全面梳理,遴选出具有万荣特色的多种特优农产品,通过政府搭台,与各大高校市场成功对接。薛占喜所在的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 

“省校合作为我们果农搭起了一个平台。下一步,我们一定要把好苹果的质量关,让我们的苹果走向更多的高校,走向更大的市场。”薛占喜说。

万荣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校企对接工作的李腾浩告诉记者,目前,万荣县先后对接15所高校,成功签订9个农产品供应协议,建立了两个特优农产品直销窗口,1300余吨特优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多所高校。

作为全省农业大市,我市持续加强与高校间的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协作,持续提升科技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水平,为打造现代农业强市装上了强力引擎。

市果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通过果树良种繁育、新品种试推广和果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改造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国家区域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成了农业农村部苹果全产业链智慧集成中心。

西瓜连作障碍破除、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稷山板枣药用价值研究……我市已与多所农业类大学长期合作攻关,并对制约农业发展的12个瓶颈技术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均已取得积极成果。

“果品老化,果贱伤农。我们要通过与高校合作,依靠科技破解发展瓶颈,让果业重焕生机,果农喜上眉梢。”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潘建祖说。

我市在农产品供给合作方面成效颇丰,聚焦各大高校消费需求,遴选七大类121个“特”“优”农产品,建设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57个,与4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农产品供给合作关系,先后向高校供应各类农产品8600吨、货值7700万元。

在农业技术合作方面,同样卓有成效。目前,我市已与40所全国重点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在48个课题方面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5个。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开展培训学习5场,邀请高校技术专家到我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200场次2万人次。

就业创业“造”省校合作“血液”

靶向用力,构建创新创业“强磁场”。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先后出台20多项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来运创新创业。以政策引人才、以平台聚人才、以服务留人才,我市探索出一条人才“引育用留”新路子。

深化省校合作中,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有关决策部署,重点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技能服务人才培养两大基地,积极与全国64所高校沟通联络,市县两级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截至目前,全市选树技能人才示范基地3个,就业创业示范基地2个。与省内外高校签订技能人才合作协议151个,输送技能人才1755人。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53个,签订大学生就业创业合作协议175个,提供资金支持1497.27万元。2021年,共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15755人。其中,面向全国公开引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585名;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013人;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向基层输送各类人才93名;大学生村官招聘732人,大学生实名制登记就业10332人。

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社教告诉记者:“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引进高校毕业生来运就业创业,输送技能人才提高收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架起省校合作共赢桥,促进人才强市,提高技能增收。”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市按照山西省“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和“建设一批省校合作示范点、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平台、落地一批产业项目”的要求,围绕建设“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目标定位,依托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富集等优势,推动我市与高校进行深度战略合作。

“我市积极开展‘百名市县党政正职访名校’‘千名企业家进校园’‘千企联百校’活动,建立运城需求库、高校资源库、平台对接库、项目落地库‘四库全书’,已对接联系64所高校,为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张杰华如是说。

随着一项项合作意向达成实施,一个个基地项目落地成长,我市省校合作逐步迈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新赛道,人才、科研、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渐次显现……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我市将瞄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在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科教事业、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不断深化拓展合作领域,谱写省校合作新篇章,实现双向共赢、同频共振。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