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2-24
□贵翔
窖冰,是过去的一项职业,即在数九寒天把河里的冰切割成块,并运到冰窖储存起来。窖冰是一门手艺,因为要把这些冰切成块儿,并拉到冰窖,没有特殊的技术是办不到的。但不管是切割冰块,还是运输冰块,更是一项苦力。窖冰都在最为寒冷的冬日进行,没有出色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根本干不了这个活儿。
在没有人工制冰技术和电冰箱的时候,天津卫夏季食品(主要是肉类)的防腐和保鲜都离不开天然冰。有些富裕人家,在夏季使用冰箱(特制的木箱子)存放鱼、肉或冰镇西瓜、饮料,或直接在室内放置冰块降温。因此,以前夏季天然冰的销路非常可观。
天然冰必须是冬存夏用。一些有经济实力和头脑的生意人就构建了冰窖,在上冻以后,雇人窖冰,储于冰窖,到夏季出售。大的冰窖占地一百多平方米,最深处离地面几米深。窖冰的工具有冰镩、挠钩、冰夹子等。窖冰的师傅先用冰镩在冰面上按照一定尺寸戳出印记,再按这个印记进行切割——这是窖冰的关键技术。切下来的冰块都浮在水面,需用挠钩子拖到尚未开采的冰面上,再由其他人用带绳套的冰夹子夹住,从冰面拉到岸上,然后送入冰窖——这是纯力气活。往冰窖里码冰也有讲究,码一层冰,要铺一层稻草,为了防止这些冰冻在一起,来年不好分块儿出售。这些冰从低于地面的窖底一直码到高出地面两三米,如同冰山,上面还要再盖上几层稻草保温,之后再用碎麦秸和泥将“冰山”封牢,确保冰的质量。
天津的天然冰,分为“河冰”和“坑冰”两种;前者纯净,质量较好,可直接食用,价格也比“坑冰”高出一截。当年,西北角的徐家冰窖正好位于南运河附近,窖冰方便,质量也好,成为非常畅销的“河冰”。
这些天然冰都有固定的主顾。饭馆、商铺和大户人家都会提前预订,冰窖主以及冰贩子会用专门的冰车按时将所需冰块送到顾客家。天然冰在搬运时总有些零头碎角散落,这便派生出“卖冰核儿”的小生意。“卖冰核儿”的都是冰窖附近居住的小孩儿,他们把捡到的碎冰用稻草裹上,放到小篮子里叫卖。买主呢,当然也都是小孩儿,三伏天里,花一两分钱,买上一块儿,拿在手里晶莹剔透,放到嘴里慢慢含化,等“冰核儿”小了,便“嘎嘣嘎嘣”嚼碎咽到肚里。顿时,从嘴到胃一阵清凉,然后遍及全身。
当然,天然冰的卫生指标很难符合当今人们的食用标准。因此,随着人工制冰技术的应用和电冰箱的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没有窖冰的了。仅存的徐家冰窖、赵家冰窖等胡同,也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