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徐阳晨 时间:2021-12-22
近日,多部委联合启动了我国首个青少年儿童食品营养标准制定,将更严格划定0岁~6岁、6岁~13岁、13岁~18岁各阶段青少年儿童食品的规范标准。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以来,我国食育教育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期专家就当前食育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四类不良饮食习惯与错误认知
过度精细喂养难以让孩子口腔肌肉得到充分锻炼。随着市场上辅食细分品类升级,米粉、小饼干、果泥、肉泥等产品不断出新,也潜在助长了婴幼儿喂养精细之风的流行。
孩子五谷不识,食之无心。“即使很多大学生,对超市中15%的食材也是不熟悉的,无法准确说出十种谷物名称。”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坦言,孩子面对每天最重要的健康元素,却不知如何好食、善食、乐食,食材科普已是十分迫切。
“孩子们很难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来自哪里,由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种植出来,更别说与这些食物和食物背后生态的链接,这样易导致孩子只对口感有兴趣,没有真正开启与食物的天然情感。”国家注册营养师刘璐认为,要有将理论、烹饪与种植相结合,才会起到实质性作用。
父母应加强食育教育,引导孩子摒弃高油、高甜等不良饮食偏好。刘璐指出,很多父母对孩子口味需求会尽量满足,也养成孩子对食物“爱恨分明”的态度。“很多孩子饮食习惯比较随意,对于喜欢吃的东西不节制,不喜欢吃的有明显反感情绪。并且对高油、高甜的食物,如甜饮料、冷饮、麻辣卤制品等有着难以控制的热情。”刘璐说。
范志红建议,零食习惯的“起源”是父母,孩子天生喜好多油、高甜食物,所以父母应加强食育教育,摒弃“食物有高低贵贱,轻天然食补,重保健补品”的错误观念。
“能吃是福”“白瘦幼”等错误观念导致孩子饮食失衡。教育部最新调查显示,近5年间,各学段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上升,而中小学生则超过10%。“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着不太科学的体型观,男生求胖,女生求瘦,这主要受到传统喂养观念以及不健康的审美风潮影响。”范志红解释说,很多孩子是由老人带大的,在老一辈人“能吃是福”的理念坚持下,“小胖墩”低龄化和超重水平趋势愈加明显。同时,老人会不时干预年轻父母的喂养原则,认为“孩子胖才是健康”,这无形中造成了家庭饮食标准的混乱。
与男生群体不同,女生的焦虑重在“以瘦为美”。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也纷纷效仿“白瘦幼”的错误审美,不乏节食、轻食代餐、吃减肥药甚至催吐等行为,青少年不成熟、不健全的饮食知识体系已影响到其身体发育和健康。范志红认为,基础的食育知识不是照本宣科,必须深入孩子的内心,化为其自觉的饮食习惯、自然的饮食规律和主动的学科探索,使之树立科学、长久、稳定的膳食均衡认同感。
家长有责任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和制作食物能力
从家庭维度来看,父母首先要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总原则,每人平均每天应摄入12种、每周至少25种食物,包括谷薯、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四大类,食物尽量多样,以谷类为主。范志红建议,父母可多关注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的营养指导平台,对于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类食育宣传,应持有谨慎客观态度,理性认识“美食栏目”与“食育科普”的区别。另外,健康营养餐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口感,在科学烹饪的指导下,一份营养餐也可保持70%左右的口感,努力做好膳食搭配与口味调制,孩子就不会因为餐食“难以下咽”而排斥。
刘璐建议,家长有责任主动获取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制作食物的能力。同时,应积极建立食物与孩子的良好关系,可经常带孩子到农场、自然中感受食物的生命历程,参与劳作,促进孩子与自然的链接,增加孩子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中国妇女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