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两代人的接力赛
——记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队员蒋盘金、王增玉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10-19

记者 韩维元 文图

蒋盘金(右)、王增玉(左)在实地探讨运城盐湖周边地质保护

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蒋盘金曾是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高级地质工程师。

同是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技术员的王增玉,则是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

这两位相差50多岁的“地质人”却因为同样热爱盐湖成了“同事”,因为共同保护盐湖成了“忘年交”。

“这片地带属于盐渍土,盐渍土地基浸水后,因盐溶解而产生地基溶陷。有些盐渍土地基,在温度或湿度变化时,会产生体积膨胀,危害建筑物和地面设施,同时盐渍土中的盐溶液会导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材料腐蚀。”8月正是盐湖最热的时候,83岁高龄的蒋盘金却饶有兴致地与王增玉在盐湖周边研究着地质。

说起两人的相识,还要从盐湖的保护说起。随着盐湖“退盐还湖”生态修复工程的启动,蒋盘金作为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曾经的高级地质工程师,因为参与了盐湖盐类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便经常受到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的邀请,为盐湖保护出谋划策。

同时,在盐湖“退盐还湖”生态修复工程中,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也承担了对盐湖周边盐渍土形成机理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研究项目,王增玉作为技术员常常在一线搞调查。

“以前只是听同事们提起过蒋老师,觉得他就是大家心中的‘偶像’,没想到能在工作中遇到!”王增玉说,“每次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会向蒋老师请教,很多时候他还会跟我一起到盐湖一线去实地调查,给我讲解盐湖矿产资源和地质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中,王增玉不仅学到了很多地质知识,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盐湖,还学到了老一辈“地质人”不怕困难、忘我奉献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位于中条山下的盐湖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5公里左右,面积达132平方公里,是山西最大的湖泊。盐湖盐类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自1957年开始,历时30余载,最终由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于1988年完成了《山西省运城盐湖芒硝矿区地质勘探报告》及“盐湖矿区普查”“盐湖地质评价”等工作,为古老盐湖的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蒋盘金便是亲历者之一。

“盐湖的勘探难度非常大,一方面我们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另一方面要在132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上完成勘探,不仅要克服水的影响,还要克服中条山下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到了冬天,水冷风烈,每天还要坚持在湖水中作业,队员们在湖水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但大家从来没有退缩过!”谈及当年的勘探情形,蒋盘金依旧激情满怀。

作为一名“地质人”,蒋盘金虽然退休了,但他对地质工作的热爱从来没有消退。2019年5月24日、25日,蒋盘金又作为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地质专家参加了由山西大学和山西焦煤联合主办的“运城盐湖资源高值利用”论坛。蒋盘金以“运城盐湖矿产资源的勘查过程及矿体的赋存特征”为题作报告,介绍了运城盐湖矿床各主要矿体的赋存特征以及盐湖资源现状调查、评价,深部卤水勘查等情况。同时,结合“大盐湖”理论,提出整合地质、采矿、水产养殖、文旅、人才等资源,合理开发盐湖资源,打造旅游观光、地质科普基地等建议,为盐湖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凝聚了更多智慧和解决方案。

“蒋老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与困难相搏,不仅为我们换来了丰硕的地质成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将从他们手中接过交接棒,接续为盐湖的保护与开发作出新的贡献!”面对盐湖保护与开发的新使命,王增玉信心满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