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26
■张延华
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蒋有泉先生在《联坛泰斗乔应甲》一文中指出:生活于我国明朝末期的乔应甲,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大政治家、当之无愧的大文学家、名副其实的联坛泰斗。乔应甲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内容十分丰富,从时政到民生,从个人感悟到警语格言,从古迹探胜到田园讴歌,乔应甲都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的作品。乔应甲的楹联,融史才、诗情、议论为一炉,以联论史,在联、史互论中达到通解。乔应甲以文养志,以文述怀,始终笔耕不辍,成就了洋洋数百万言的等身宏著。其横溢的才华,当时无几人可匹,堪称一代文豪、斯文榜样。尤其是他的《半九亭集》,更充分地彰显了他在诗联方面的造诣、学养和文采,从而确立了其一代联宗的地位。
楹联家陈树德教授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读阁老《半九亭集》对联“只觉满纸珠玑,满篇锦绣,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为什么乔阁老对联能写得那么多,那么美,那么夺人心魄魅力无穷?原来,乔阁老的佳联创作,靠的不是我们的普通思维,而是如文学大师高尔基所说的“想象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对世界的思维,但主要的还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一种古今文学艺术家共有的创造美的艺术思维!
我们只能从满纸珠玑的《半九亭集》中信手拈来的对联中,揭示佳联创作这种艺术思维美的风采、韵味、真谛、魅力!
艺术思维的形象美——通过形象的刻画,绘景生情,描神摹态,勾勒出鲜明活泼的生活画面,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从而领略魅力无穷的艺术美感。
山静莺啼树;
风清柳拂檐。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景象:黄莺在树上婉转鸣啼,更显出山间的幽静;柳条时不时擦拂屋檐,更显出风清气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么美的景色啊,多么和谐恬雅的一幅风景图啊!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艺术思维的凝练美——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最丰富最深刻的情意旨趣。言简而意赅,言近而旨远,给读者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上联纵览了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卓绝的文学艺术,下联横观了中华广袤大地上的壮丽山河,同时又展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高深的学识以及随缘放旷的心境,富含的内容是那么广泛,而文字应用又是那么洗练简洁。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阁老那高屋建瓴的概括力与凝练准确的文字表达力。
艺术思维的雄奇美——立意高远,气势磅礴,胸如大海,纳宇宙于方寸之内;气贯长虹,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高远的志向与广阔的胸怀,映照着作者豪迈的气概与恢宏的理想,给人以感奋与鼓舞。
艺术思维的激情美——一种强烈的外界感受刺激,激荡着作者的心情,使作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激情洋溢,情真意切,一吐为快。
念边庭饷缺兵骄,蹈海鲁连肠欲断;
嗟言路党奸害正,忧天杞国涕何从。
看到外族侵边,饷缺兵骄,奸党乱政,朝廷腐败,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的景况,作者忧国忧民、悲愤交加,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读来谁不为之感慨,谁不为之动容!
艺术思维的意境美——或借景生情,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物见情,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客观物境达到和谐的交织,完美的统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进入超越故我的最高艺术境界。
何处敲砧,惊破五更残梦;
谁家吹笛,平添万里乡心。
读着这样的优美文字,我们立即会沉浸在一种联想之中:五更时分,一阵锤砧敲击之声,把离乡背井的游子从残梦中惊醒,听着悠扬而沉郁的笛声,自然勾起深深的思乡念亲之情,我们整个心灵都会被融化、被陶醉。
艺术思维的淡雅美——诗仙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说明真正上乘的文学艺术品,并不在语言的工巧、辞藻的华丽,而是自然朴素,轻描淡写,不加修饰,浑然天成。
戴月肩犁,南村北村雨足;
催人布谷,十亩五亩秧齐。
完全是乡村农忙时节的自然叙述,不雕琢,不夸饰,却描绘出一幅农家乐图景,一位体恤民情、勤政爱民的好官吏形象也跃然纸上。
艺术思维的情趣美——把本来庄重严肃的内容,用诙谐风趣的笔调表述出来,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庄与谐完美统一,显得情趣盎然,意味隽永。
花间走马柳边船,旁观胜似个中趣;
月下敲棋竹里弈,对着(zhāo)不如局外真。
作者在朝廷昏庸、阁部相争、朋党倾轧的政治生态中,几遭诬陷的情况下,借丁忧之名,过着隐居式的生活,把一腔忧国忧民之苦闷心情压抑在游玩下棋之中。看似无忧无虑,嬉笑自若,却掩不住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正表达出一种似醉非醉排遣悲与恨的豁达气度。
艺术思维的哲理美——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论理,而是在喻中见理,趣中透理,使人在赏读品味之中得到理的启迪,受到理的震撼。这种理,往往隐藏在生动活泼的形象中,构成一种幽默风趣的智慧理趣。
水惟平则远到;
车偏重则难行。
这本来是一个人人都懂的自然常理,却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无论官员还是平民,都会从中得到启迪,特别是在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
艺术思维的含蓄美——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言浅而意深。意隐而辞显,情隐而景显,理隐而事显,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耐人寻味,把深厚的思想感情蕴含在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之中,象外有景,弦外有音,话中有话,给读者留足思索和想象的余地。正如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红烛烧残,念念灰冷;
黄粱梦破,事事浮云。
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乔阁老一而再再而三遭到诬陷,受到排挤,满腔报国之情壮志难酬。这是悲愤的怒吼,这是血泪的控诉,却只用“红烛烧残”“黄粱梦破”作比寄托,表面上“念念灰冷”“事事浮云”,实际上悲愤难抑。
艺术思维的对仗美——通体对仗是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词语对偶声调和谐正是对仗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对联艺术美的真谛所在。
胸次拓开,百年尘世同朝露;
脚跟站定,万事浮云过大虚。
无论从词性相同,还是从结构一致,无论从平仄交替与相对,还是从句脚平仄的安排,都无可挑剔,都给人“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旋律美感。
乔阁老佳联创作的艺术思维,怎一个“美”字了得!
当乔应甲《半九亭集》以厚厚六大卷、七十余篇目、四千余对联(联语)的鸿篇巨制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的时候,就成就了他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高峰地位!
当乔应甲汲取各种各样文学艺术精华创造丰富多变而又严谨和谐的声律系统进行对联艺术创作时,就已证明他不愧为推动对联作为律诗附庸走向独立文学体裁的先驱者、开拓者、倡导者,不愧为冲破五七言格律体桎梏走向散文化自由化的实践者、创造者!
当乔应甲吐珠纳玉、卷风舒云般应用数十种优美的修辞手法,并在对联中大量运用自对这种对仗手法时,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就为对仗格式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表达体范,为对仗内容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应用领域,为对仗语言拓展了灵动自由的思维空间,为对仗艺术增添了魅力无穷的亮丽风采!
蒋有泉先生在《联坛泰斗乔应甲》一文中还指出: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不仅以楹联数量最多傲立于世,而且艺术水平卓然超群。乔应甲的对联,立意高远,谋篇得法,布局合理,赋、比、兴等多种修辞方法并用,语言优美活泼自然。所以,他的对联能打动人心,能发挥社会教化作用,能流传于世。
叶子彤先生在《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一文中指出:综观《半九亭集》,令人感佩不已的,最是乔应甲在骈偶修饰艺术上的造诣,毋庸置疑,其整饬之偶对,声韵之协调,辞藻之雅丽,乃至气势之畅达、本色之平实,堪称我国文学对偶艺术大师。乔应甲之对联作品,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思想性和炽烈的感染力。它为深入研究对联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充实的范例。乔应甲善于运用比喻法、比拟法、自对法、顶真法、夸张法、设问法、叠字法等多种艺术技巧,使其楹联作品呈现出独创性、鲜明性、深刻性、真实性以及文学性的特点。乔应甲充分运用高超、娴熟的多元化对偶艺术技巧,使其作品不仅构思、意境独具匠心,词语对仗、声律协调,而且产生艺术思维造化的效果,从而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