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对解放和自由的无比向往——油画《开镣》赏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24

2007年,重庆市在修缮因洪水冲塌的渣滓洞革命烈士遗迹时,发现了一个大洞,洞内出土了铁环、铁钉等物件,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文物都是当时被关押的革命者所留下的。

位于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集中营,是国民党反动派专门用于关押共产党员及爱国人士的秘密监狱,这里曾关押了爱国将领杨虎城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江竹筠、许建业、罗广斌等300多人,其中还有宋绮云和徐林侠的幼子“小萝卜头”。

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殉难者达300余人。被囚禁的革命者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却倒在了黎明的前夜。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志士凭借对革命的坚定信仰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敌人的监狱中,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人民的自由,他们身锁镣铐;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0年,画家胡一川为解放全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创作了油画《开镣》。

国民党统治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犯被关在各个省的监狱里,在那里,政治犯脚戴镣铐,难以行走。镣铐分重镣和轻镣,重镣重四五公斤。方志敏被关到监狱时,戴着的就是重镣。监狱长对他充满敬意,偷偷给他换了一副2.5公斤的轻镣,即便如此,走路仍然很困难。尽管身戴沉重的镣铐,但他仍然顽强地与敌人作斗争。面对国民党高官的多次劝降他不为所动,并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写下《清贫》《可爱的中国》等长达十几万字的手稿。1935年,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被敌人秘密杀害,但他的遗体埋在何处,一度成谜。1957年,南昌一家化纤厂在下沙窝动工基建时,发现一堆带有脚镣的遗骨。根据监狱长的回忆,通过身高和脚上的镣铐,辨认出那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遗骸。英勇不屈的方志敏直到牺牲后,也没有被解开镣铐。

油画《开镣》表现的正是解放军营救狱中革命同志的情景。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员胡一川积极参与左翼美术运动,抗战爆发后又投身抗日救亡最前线。他以艺术为刀锋,肩负起抗日救亡的责任。1933年,胡一川被国民党特务以滋扰社会的罪名抓捕。他在监狱中受尽磨难,结识了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在狱中,胡一川不仅在邓中夏的影响下坚定了党的革命理想,同时他还仔细观察狱友们的形象,为将来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由于胡一川一直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三年后他被国民党当局释放。之后他前往延安,继续用木刻、美术等方式继续为革命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胡一川一直以美术工作者的身份活跃在前线,尽可能多地收集创作素材。北平和平解放后,胡一川与徐悲鸿共同领导组建中国美术学院,并出任党组书记、教授。

“脚镣被打开的那一瞬间,那一声‘哗啦’,声音是那么美妙,永生难忘。”20世纪50年代,胡一川在油画《开镣》中体现革命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中国解放了,打开了铐在中国人民身上的脚镣,还表达了胡一川本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油画《开镣》中,人物众多,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也各有特点。戴脚镣者、砍脚镣者脸上洋溢的喜悦,反映了人们对解放、自由的渴望。画幅中有三位人物都在开镣,他们的表情却不尽相同。位于画面中央、与解放军握手的同志脸带喜悦,另外两位则是处在深受摧残的状态。胡一川观察记录得十分全面,他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肢体语言、服饰予以充分表达。画家选择将牢门向内打开,显现出对面的牢房,大大拓展了画作的表现空间。画面中出现了许多几何图形,如战士身背的斗笠、驳壳枪,被解救者腿上的铁箍,绑在镣铐上的铁砣,这些几何图形的棱角,让画面呈现出一种朴实而浑厚的力量。而画作视觉中心点处一副被打开的镣铐,体现了画家对解放和自由的向往,是画作的点睛之笔。作品依托画面中的一盏油灯处理光源,用两个区域的光线表现色调光影,偌大的军旗形成画面主体,这面军旗代表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象征正义及胜利的到来。《开镣》在我国现实主义画作的谱系中,具有开山之作的意义。

(本报记者游映霞根据央视纪录片相关内容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