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7-19
□郭竹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乡镇村庄每每到了放电影之日,十里八乡的人们互相转告,男女老少,风雨无阻,相跟步行,一声声“看电影喽”回响田间地头。
那个时候,大多是在舞台下露天放映,挂上银幕,安上喇叭。夕阳西下,大喇叭会响起悦耳动听的歌曲。几曲下来,扩音器会传出:同志们,今天晚上放映最新故事影片《XXX》或战斗片《XXX》,请大家前来观看,八点钟准时开演。
有时是一部影片放映一场,而更多时候是一部影片连映几个村庄。村子里要安排四五个年轻人骑自行车跑片子,前一个村庄放完后,火速赶往下一个村庄接着放。等待的村庄在放映正片前,往往会加映些新闻纪录片,有的是县电影放映队自己制作的动漫幻灯片,辛劳一天的人们也津津乐道,赞赏不已。
那时电影故事中,看得最多的要数《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青松岭》《火红的年代》《地雷战》等。特别是蒲剧电影《窦娥冤》,是蒲剧泰斗王秀兰老师的代表作。“三桩誓愿”,直到现在仍然印刻在我的脑海,一字字、一句句,感人肺腑,让人动容。如今快90岁高龄的王秀兰老师,还在为我们的蒲剧传承奉献着,令人敬仰。
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文化生活匮乏,一提起看电影,人们劲头十足,都愿意享受这难得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少有的快乐。为看电影,我们家在当时材料极其稀少的条件下,专门自己制作了一条能坐五六人的长板凳。村里一放映电影,全家人就齐出动。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在电视、电脑、手机普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向更高层次、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不只满足于看电影了。那种呼朋唤友、前呼后拥、露天席地而坐看电影的场面没有了,但那年那月看电影的情景,依旧让人留恋、怀念和回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