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上海战役: 大型城市攻坚战的典范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7-14

□李晓峰 熊健

上海战役是渡江战役的收官之战,也是大城市攻坚战的典范。

1949年4月26日,蒋介石从浙江赶到上海,亲自策划和部署上海的防御。他企图凭坚守上海,争取时间抢运物资,同时等待国际局势变化,挑起国际事件,期望美国直接出兵上海,进行武装干涉。汤恩伯根据蒋介石的意图,确定的守备方针是:以陆、海、空军协同作战,坚守市郊,屏障市区,巩固吴淞,确保海上退路,机动使用江湾、龙华机场,维护空中通道。其部署是:以6个军20个师置于浦西,2个军5个师置于浦东,以浦西为防守上海的重点。

歼灭守敌与保全市区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能够完整地使上海转变为人民的城市,军委明确上海战役的指导方针是:既要歼灭防守上海的国民党军,又要保全上海市区免遭炮火破坏,以利日后建设。陈毅曾把此方针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中央军委和总前委考虑到,一方面上海守敌汤恩伯集团已经做好了撤、守两手准备,另一方面我军还未做好接管大城市的准备。因而于1949年4月27日,指示第3野战军不要过于迫近上海,以利有准备地夺取上海,避免吓跑敌人。第3野战军依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精神,制定了3套作战方案:一是对上海守军实施“长围久困”,但这一方案的不利之处在于,上海有500多万人口,粮食和燃料全靠外地运入,长围久困将使市民生活陷于绝境;二是攻其防御薄弱点,从苏州河以南向市区实施突击,但这一方案势必吸引守军主力于市区,使市区成为主战场,不利于城市设施的保全;三是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封锁其海上退路,诱歼敌主力于市郊,这一方案先将“老鼠”引出“瓷器店”,之后再将其消灭,可收到扼其咽喉、攻其必救之效。但不利之处在于汤恩伯为确保其海上退路,势必集中兵力于吴淞口两侧顽抗,攻城部队以强击强,将会付出较大代价。军委综合衡量各套方案优缺点,最终批复了第三套方案,同时责成总前委和华东局抓紧完成占领和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

依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控战役进程

上海战役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钳击吴淞口,封锁黄浦江(5月12日~5月23日)。在扫清外围之后,战斗主要在市郊吴淞、高桥附近主阵地前沿进行。第9、10兵团各以2个军分别进击浦东高桥和浦西吴淞,协力封锁黄浦江,以切断敌军海上退路。其余各军在横扫上海外围警戒阵地之守军后,进逼市区,待命对市区发起总攻。在封锁作战时,第三野战军指挥员在研究战场情况后,发现吴淞、月浦、刘行均为敌主阵地,钢筋水泥碉堡多至7道,且附近村庄均被敌拆除,难以迅速插入吴淞地域,达到封锁江口阻敌逃跑的目的。于是,第三野战军指挥员临机调整部署,令第9兵团先头部队迅速攻占川沙、高桥,并以炮火封锁高桥以东江面;令第10兵团29军全力攻击月浦之敌,之后再揳入宝山、吴淞之间江面,向吴淞迫近;令第28军在解决杨行之敌后,即向吴淞与江湾之间实施攻击。通过灵活调整兵力,我军三股兵力对敌实施了有效的封锁。在外围攻坚时,当突击部队进攻坚固堡垒受阻后,第三野战军指挥部及时总结攻击钢筋水泥地堡群的经验教训,5月16日下达了《淞沪作战的战术指示》,命令部队改变攻击战术,要求各部队加强战场侦察,查明敌情,按照对永久筑城地带攻击的战术原则,慎重周密地组织战斗。根据这一指示,各部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作战部署,改变进攻方式,采取以小分队行动为主,实施火力、爆破、突击紧密结合的锥形攻坚战术,逐个夺取碉堡。运用这一战法后,攻击部队伤亡极大减少,战斗进程大大加快。

战役第二阶段为总攻市区,全歼守军(5月23日至5月27日)。战斗主要在市区和吴淞、高桥地区进行。第9兵团以3个军攻入市区,2个军攻克高桥,占领浦东。第10兵团主力攻占吴淞、宝山地区,一部攻入市区,配合第9兵团主力,占领市区。进攻市区的部队,都认真贯彻了野战军司令部的指示,尽量不用火炮和炸药,采用小分队包围迂回战术,分割歼灭敌人,以保全城市不遭战火毁坏。

上海战役是我军渡江战役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战略追击中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役。此役从1949年5月12日发起至5月27日结束,历时16天,歼敌15.3万余人。上海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利用上海顽抗、掩护撤退、挑起国际事端的企图,加快了全国大陆解放的进程,保全了上海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城市,为战后的顺利接管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堪称我军作战史上城市攻坚战的典范。(《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