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7-13
▲1948年11月17日航拍的碾庄圩战斗 (资料图)
□贺逸舒
辽阔的大地上,战火弥漫,硝烟四起。历史在这一刻,选择了这个名叫碾庄圩的江淮小镇。
这是一场“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73年前的淮海战役,我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60万完胜80万的世界战争奇迹。而这场胜利,正是起始于这里。
捷报,捷报,歼灭了黄百韬
73年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还是一个叫作碾庄圩的村落。如今,空中俯瞰,良田美池,公路宽阔,昔日沙场已经变成宜居的美丽小镇。
置身碾庄街头,已不见“圩”的踪迹。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里,有一个后人仿制的圩子模型,两堵围墙,两道水壕。实际上的围墙比模型高很多,水壕里的水几乎淹到人胸口。这些土墙圩子在黄泛区随处可见,碾庄之所以易守难攻,就是因为可以把它们作为天然的工事。
黄百韬兵团仓皇西逃,被华野部队围在了碾庄。当时敌人就藏在碾庄第一道圩子后面,等解放军展开进攻,他们就从背后突然出现,用机枪疯狂扫射,解放军部队伤亡很大……
1948年9月25日,一封标有“AAAA”的绝密电文,发自西柏坡,收电人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这是一封效率惊人的电文。毛主席亲自批复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如此一场大规模战役,从提出构想到完成批复,仅仅用了36个小时。
11月6日黄昏,粟裕亲自插好通讯班交换机的各插孔,拿起听筒向前沿阵地各指挥所,发出了总攻命令!
11月的黄淮海平原已是天寒水冷。借着漆黑的夜色,解放军佯攻徐州。此时,还在慢慢悠悠西撤的黄百韬兵团不知道,他们早已插翅难逃。
当一切战斗准备都布置妥当之后,来到前线的首长们挨个问突击排的每一名战士:“你怎样跃出战壕?”“你冲到哪里扔手榴弹?”最后,首长们又蹲下身来,亲自检查每一位战士的鞋带。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碾庄之战后期,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惊讶的场景:部队损失惨重,战士却越打越多。
一位团长回忆说,当时他的部队里有一个班,只有班长还是参战前的华野战士,副班长以下的兵已经全是刚从对方部队解放过来的战士。
看到副营长跟着突击队队员一起脱下棉衣,涉水冲锋,那些新解放的战士再也没有丝毫犹豫。战场上,共产党员永远冲在最前头。
11月23日,解放军一位骑兵飞驰着经过驻地村庄,喊着:“捷报,捷报……全歼黄百韬4个师。”
一首《捷报,捷报,歼灭了黄百韬》的胜利之歌流传开来。那一夜,西柏坡半个月来每天都亮到“东方之既白”的灯光,也终于在晚上熄灭了一次。
70多年后,共产党员冲在最前头的场景,在喀喇昆仑边防再次上演: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
上下同欲、生死相依,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敌人?
桥,既能覆人,也能过人
踏访昔日沙场,让人感受最深的,是两座桥。第一座桥,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在陇海线与京杭大运河的交会处,有一座当年见证历史的大铁桥。
1948年11月8日,黄百韬选择从运河大铁桥过河,退守碾庄圩。十万多军民,还有大量的物资,要从狭窄的桥上通过,混乱场面可想而知。为了快速通过,有些国民党军官甚至用机枪开道,手无寸铁的百姓死伤不计其数。大军尚未完全过桥,黄百韬又下令炸桥,车、马、人纷纷落入河中……
村民杜继业还记得当时的惨烈场景:“后来,我们去运河大铁桥清理战场,掉到桥下的死人都顶到了桥梁上。”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用“铁桥大溃退”这个标题,定格了这段历史。“铁桥大溃退”让黄百韬既失了军心,又失了民心,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座桥,以门板为桥面,以血肉之躯为桥墩。
碾庄圩西部二三十公里处,有条河,名叫不老河。只要过了不老河,就能迅速对黄百韬兵团形成包围。关键时刻,不老河上的桥被敌军炸断。为了让解放军顺利过河,邳州几十名青壮年拆掉自己家的门板,以人为桥,站在了被炸毁的桥下。上空,是敌机接连不断的轰炸。初冬的河水中,百姓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子弟兵。有人牺牲了,立即有群众来接替。鲜血染红了河水,将士们含着泪水,快速从桥面通过。
今天,不老河的河水依然流淌。这历史性的一幕被铸成雕塑,永远定格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门口。
如鱼之于水,如种子之于土地,在“人民”这个无所不在的价值维度里,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军队有了信仰,也有了依靠。(《解放军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