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绘就百折不屈的长征精神

——油画《红军过雪山》鉴赏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6-24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路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随后,一座高耸入云的大雪山挡住了红军的去路。这是位于川康边界地区的夹金山,它终年积雪,气候异常恶劣,中央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跨越这座雪山。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评价为“高寒严峻,地势险恶,飞鸟都无法穿越层层山峦”,可见红军行路之难。可对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而言,奇狭的地貌不是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不是后退的理由,征服这座蕴含革命希望的雪山,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役。

红军过雪山主要是因为当时战斗形势严峻。红军要继续北上,面临着三条道路:一条从川东上行,但因川军大量部队在雪山以东集结驻扎,若走此路,不可避免要遭遇许多恶战,异常艰难。另一条从雪山以西出发,因地形所限,这是一条更远更迂回的道路。第三条便是跨过雪山。于战略而言,此路虽有危险,却是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翻越雪山是一条艰难的路,更是一条悲壮的路。许多衣衫单薄、耗尽体力的红军战士,在筋疲力尽之后,长眠在皑皑白雪之下,与雪山做伴。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师长陈光、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开始向夹金山挺进。山中有一条栈道,道路崎岖、狭长逼仄,不时还有乱石滚落。恐威胁生命安全,行人通过必须加固栈道,红军先遣队战士解下绑腿、扎紧栈木。先遣队还作了更充分的准备,找木棍、喝烈酒、吃辣椒……杨成武回忆说,“他们用刺刀、铁铲,在雪上挖着踏脚孔,后面的同志沿着前面闯出来的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上爬……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有的同志头晕目眩了,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我们互相搀扶着,几乎都是拼着全身力气在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

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在红军队伍中被称为“四老”。长征中,中央给“四老”配备了马匹,在翻越夹金山时,他们把马匹全都让给了伤员,自己一步一雪坑地爬过了雪山。当时的红军不仅衣衫单薄难以御寒,部分家乡在南方的战士更是从未经历过暴雪和严寒,在这种情形下,还极有可能遭遇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就当时的装备而言,过雪山时气候多变,很难招架。正如朱德回忆说,走了没一会儿,就有可能下冰雹,必须要抢时间,在早上9时至下午2时之间穿过雪山。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过党岭雪山时,其供给部部长吴先恩发现,不少战士已经冻僵,永远地留在了苍茫雪山里。

195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画家艾中信创作了油画《红军过雪山》。该幅画作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一幅美术经典,色彩构成给观众以冰冷印象,又在笔触处理上大刀阔斧、一气呵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象征着红军长征的不屈精神与顽强斗志。画家用艺术手法再现了那一段气壮山河的壮举,把红军的英雄气概定格在作品中,对于没有经历过长征,没有到过夹金山实地考察的艾中信来说,创作《红军过雪山》确实是个难题。

艾中信并未有部队工作经历,但他的作品却被美术界称为“艾家样”。在《红军过雪山》中,他首次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画面更是气势恢宏、雄阔壮观。《红军过雪山》中,天地苍茫一色,长云绝壁、雪境高寒,表现出强大的自然力势态。在审美的辩证作用面前,这股自然力正好更加突出了红军战士们的战斗意志。画作还完美融入了“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意感觉。“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样的景象依稀和画作中的红军战士融为一体,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绵延横陈于画幅的冰山便是夹金山,画作下方是一个雪坡,在画作的左下方展现出红军战士正在有序地往雪坡高处攀爬,这一部分画家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艺术手法将爬雪山的先行部队交代清楚。而在雪坡的尽头,风雪骤起,红军压低了腰身艰难地在狂风暴雪中前行,越往前走,红军战士仿佛和雪山更加地融为一体,随即就要消失在一片苍茫间。突然,画家笔锋一转,冰坡之后便是冰谷,不同于画作中段的有序向前,不少红军战士倒在雪地上,须和战友相互搀扶一同走过。在冰谷之后,出现了呈S型曲线的冰崖,更成为红军异常艰难穿越雪山的真实写照。

从画作的左侧开始,一匹战马在风雪中停步不前,前面的战士只得费尽力气牵着它继续向前走。这样一组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感的行军队伍,更易将观众带入漫天飞雪千里冰封的严峻环境中。画家通过对红军体态的不同描画,展现了红军跨越雪山时的不同阶段。在冰坡的前端是迎着冰雪向上走的战士,他们的身体或因风雪弯曲,或迈开步子探着身子迎风前行;到了中间一段,可以看到一位战士正在拉着同伴过冰缝,这样的细节成功传递出红军战士齐心协力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

画作从艺术手法上,亦有不少出彩之处。中国山水画讲究“三远”,高远、平远、深远,《红军过雪山》虽是一幅油画作品,却借鉴了中国山水画中的“高远”。画作中的冰坡,现实中可能更深、更陡,画家通过画面高远的设计来让观众想象冰坡的真实高度,更让我们看到了夹金山之外更为深远的冰山,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层层冰峦中探索道路、穿越冰山的景象和在无尽苍茫中坚定前行的顽强意志。画作左侧的云层通过颜色深浅交替,表现出空气寒冷到连云层都仿佛凝固在天际,侧面反映画作中冰坡下面可能便是无尽的悬崖,同时也与右侧的暴风雪相呼应,一同营造天寒地冻、风卷云袭的氛围。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总兵力达10万余人。翻越雪山的成功,是对红军战士的一次精神鼓舞,是对长征精神的精准诠释。直到今天,学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仍然具有极深的现实意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用长征精神去迎接和面对前方的挑战,用长征精神去鼓舞人们永远奋发向上!

(见习记者牛嘉荣根据央视纪录片相关内容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