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革命的新航程——油画《井冈山会师》赏析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5-06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的龙江河畔,有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龙江书院。1928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便是在龙江书院前紧紧握住了对方的双手,这一“握”标志着朱德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这场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会面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然而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在1957年画家王式廓的画作《井冈山会师》中得以呈现,《井冈山会师》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党员遭到了反动政府的大规模屠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随后在南昌城头打响了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从此走向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意识到了攻打大城市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明确了只有先占领敌方控制薄弱的农村,然后再农村包围城市,才是胜利的关键。于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秋收起义的部队走向井冈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闻听这个消息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部队奔赴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的决定。

1928年4月的前几个月,毛泽东早就知道南昌起义的部队,一部分主力到了广东海陆丰,另一部分由朱德带领在粤北和赣南“游荡”。这一批部队是北伐军的精锐,毛泽东非常关注并且希望他们能到井冈山以增加井冈山武装斗争的力量,于是他派何长工去寻找朱德和陈毅率领的部队。

何长工到广东韶关后,四处打听,偶然听到驻军的几位军官议论说:“朱德部队现在非常艰难,刚刚移师到犁铺头。”得到消息后,他不顾疲劳连夜赶了30里路,从韶关到达犁铺头,见到了朱德和陈毅。朱德对何长工说:“你从毛泽东那里来,太好了,我也正在找毛泽东。”在此之前,朱德已经派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到井冈山去和毛泽东相会、报告队伍的行踪。朱德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给何长工,让他转交给毛泽东,还给了他30块毫洋供路上使用。毛泽东得知消息后非常兴奋,期待着朱德、陈毅带领的部队上井冈山来会合。

1928年4月某天,毛泽东亲自带了一路队伍,下山迎接朱德部队,最终在龙江书院前实现了伟大会合。那一年朱德42岁,毛泽东35岁,他们的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此后经过了近半个世纪风雨,一直携手前进、一路拼搏。

1957年,中国近代画坛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王式廓以井冈山会师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创作了油画作品《井冈山会师》,描绘了毛泽东同志带领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的情景。《井冈山会师》整体给观画者以夺人心魄的魅力,用笔和用色一次到位,是王式廓油画艺术创作的高峰。在构图上以低视平线的方法突出两位领袖伟岸的身材、伟大的瞬间以及即将握手的空间场景。画面中朱德带领部队,从山下往山上走,然而现实中井冈山会师地砻市是一个平地。王式廓在《井冈山会师》中将其艺术化处理以山坡来表现,寓意朱德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带领部队和毛泽东会合。画面中特意晕染了朝霞,突出光线设计,展现革命寓意。

1938年8月,王式廓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他打窑洞、忙生产、学军事、做教员、搞创作,完成了从一名文艺青年向革命者的转变。王式廓与广大革命军民生活在一起,延安人民的勤劳、善良,土地改革中的大生产以及军民互助场面都深深地打动了他。在延安的革命经历,不仅提高了王式廓先生对革命事业的认识,也有助于他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由于当时延安的条件比较艰苦,油画颜料匮乏,这些都给王式廓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王式廓为数不多的油画作品当中,油画《井冈山会师》创作历程极为艰辛。王式廓曾先后两次创作《井冈山会师》,第一稿于1951年创作,画中两位伟人在握手,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的航程。1957年在创作第二稿时,王式廓没有选择在画作中表现握手场景、握手的结果,而是选择表现即将握手的瞬间。画面中毛泽东的一只手正要伸出来,他的另一只手拿着帽子,动态的细节赋予了画作更广阔的空间感。画作中毛泽东和朱德传神的姿态表达了对彼此的深厚情感。

本报记者游映霞根据央视纪录片相关内容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