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制>

一棵枣树一片天

——看临猗县庙上乡怎样为群众办实事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4-21

●记者 苏黎原 南 辽

墙上喷涂仿古的漆面,树周围起保护的围栏,路边修建逶迤的栅栏,群众露出灿烂的笑脸……

人间最美四月天。沿着临猗县庙上乡的乡间公路去往赫赫有名的观枣台,复兴庄内,视线以内皆春光明媚、古色古香,初步散发出一个古镇的味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庙上乡党委政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打造特色鲜枣小镇当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大实践,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张蓝图画到底

提到庙上,无人不知枣。

春天,桃红李白之后,枣树方才花开,不知不觉中结出一串串小枣;金秋,这里的梨枣、冬枣相继成熟,金黄的、浅绿的、橙红的……如一盏盏小灯笼,一簇簇拥着,一串串挂着,扮靓了田野,点亮了心田。

一颗小枣成就了庙上,让群众赚得盆满钵满,去年全乡年枣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一颗小枣也“引导”着干部,历任党政主官谁要是游离了枣业,群众就说他“失职”。

话说30年前,山东庄部分党员群众首次“吃螃蟹”,在盐碱地里栽下第一批枣树。30年来,枣业逐渐成为庙上乡的主业,梨枣不行了换冬枣,冬枣减收了盖大棚,品种越来越多,销售期越拉越长,群众富甲一方。观枣台上,外省、外市的考察团络绎不绝。群众几乎摸到传统农业的天花板。

怎么捅破这层天花板,本届乡党委政府学史明理,坚定发展就是硬道理,一任接着一任干;学史增信,坚定对枣业发展道路的信心;学史崇德,崇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公德;学史力行,农文旅结合画出一幅枣业发展新蓝图。

在这张蓝图上,枣业是不变的主业。

过去30年,庙上乡党委推动全乡枣业从无到有、品种从一到多、设施大棚从无到有的3次“革命”,率先实现了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这一目标蓝图。截至2020年,全乡9.7万亩耕地,栽植枣树8.8万亩,搭建设施大棚6万余亩,年产鲜枣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万元,实现全乡90%的耕地种植枣树,90%的农民从事枣业,农民收入90%来自枣业。但是,缺少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服务链条和品牌推广,成为枣业提档升级的最大难题。

展望未来,要建设集观光旅游、采摘品尝、游学体验等项目为一体的庙上特色鲜枣小镇,生态农业、鲜枣文化、乡村旅游相互交融,以枣文化为魂,以枣采摘为形,以枣种植为基,实现枣农变枣种植技术人才、枣乡变旅游乡的飞跃。

“来了就是弄枣,就是心无旁骛做强枣产业,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设施农业的基础上,打响发展农文旅结合特色农业第四次产业革命。”县委常委、庙上乡党委书记段存乾说。

一个“枣”字建小镇

小镇之美,有的在于水,有的在于楼,有的在于食……正在建设的庙上特色小镇美在哪?在于以枣为特色的乡土气息。

今春,乡党委政府仍然坚持围绕一个“枣”字大做文章,通过向上争取、企业捐赠、政府自筹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率先启动庙上乡特色小镇建设,多个施工队同时作业,预计今年8月底,在临猗县第三届鲜枣文化节来临之前,特色小镇将建成使用。

一条古道,烘托气氛。目前,从乡党委政府所在地庙上村到观景台,沿线6公里已打造城西村复兴庄小游园一个,完成道路绿化美化4公里,改造升级下水道100多米,修缮农户墙面1000余平方米。工程仍在紧张施工中。

一片枣林,打造核心。今春,庙上乡在观枣台四边嫁接500多种枣苗,让庙上成为全国枣品种集大成者,引导全乡枣农继续改良品种。如今,枣林已枝叶健壮、绿意葱茏,扫扫二维码就知品种、特性。枣林边,庙上乡计划重建观枣台,打造枣业博览馆这个核心。

一轴两翼,三产融合。运城人民的母亲河——涑水河横穿庙上13公里,流经10个村,形成滨水观光资源。乡规划是“以河为轴、两翼齐飞”:一翼集齐现代农业生产和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文旅综合体验区,供您“听音,游园,看景,品食”;另一翼引进冬枣深加工企业,打造涵盖冬枣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研发等全链条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品质果业、品牌果业、诚信果业。

一个市场,提档升级。今春,庙上乡还重点推动了马路交易市场整顿、西街交易市场提升、区域性绿色鲜枣品质认证和基础硬件设施提升等工作。目前,西街交易市场提升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龙头合作社引领的庙上鲜枣绿色认证、“圳品”认证等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围绕“枣”字,下一步,庙上乡将着力在鲜枣加工业、上下游链条业态、冬枣技术职业培训、乡村旅游上下功夫。重点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3家至5家;创新发展包装、运输、饮食等上下游业态;培育500名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大家外出指导枣业发展创收;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育果品采摘、土地认养、家庭果园、民宿经济等新型农业业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

一坛好酒说古今

乡村旅游不缺生态,缺文化。

庙上乡提炼出山东移民、古驿站、司空图墓、跑马场、古墓群、美食城、王传河精神等文化元素,努力打好“文化”牌,牵“农”连“旅”,构建“冬枣+休闲娱乐+农耕体验+观光旅游+研学旅行”的发展新模式。

移民文化。1916年,山东鲁西南一带发生严重灾荒,部分灾民被迫左手一根枣木棍,右手一只黑漆碗,身背一个酒葫芦,拖家带口沿黄河一路乞讨。有的灾民落户庙上,沿涑水河组建山东庄、西北庄。他们粗犷豪放,面对困难与挑战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勤劳节俭,不断积累财富、发家致富;尚义好客、与人为善,逐渐与崇文尚礼的晋南人融为一体,两种文化交融生辉。

酸枣文化。山东人顽强的生命力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酸枣树一样,在贫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生长。山东人与枣自古有缘,家户庭院中普遍栽种,流离失所也不忘带上枣木“打狗棍”。山东移民在盐碱地里首创枣树种植,让鲜枣产业在庙上繁荣兴旺。

饮酒文化。庙上是远近闻名的古郇酒乡。在山东移民的带动下,这里的乡民刮风下雨要喝天阴酒,亲朋好友常喝交情酒,媳妇怀孕要喝肚圆酒,枣儿成熟要喝枣儿酒,喜庆场合要喝擂台酒,猜拳行令千变万化、十分有趣。再加上富有山东特色的饮食,开发价值很大。

遗址文化。全乡有29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处(程村东周古墓群),省级1处(城西村王卓墓遗址),另有城西村的北解梁古城遗址和桑泉古井、程村的孟母庙和葫芦塘、好义村的八卦池塘、牌首村的古地道等县级文物古迹。

目前,乡党委政府正利用这些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采摘旅游、全域旅游,打造庙上农文旅综合体,带动发展周末游、自驾游、过夜游。

一颗红心永向党

上世纪60年代,庙上乡出了个全省劳模叫王传河,群众心服口服、拍手称赞。

自1955年至1982年,他为集体当了27年饲养员,把一颗红心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党。

27年,为了把集体的牲口喂好,他在自家地基上为集体盖了3间新饲养室,在板凳上睡了十几年,睡觉从未脱过衣服,还让老伴帮槽20年,让儿子帮槽16年。他曾为集体献出100多斤油、2000多斤粮食,家具、钱、房屋难以折计。

27年,他手下从未非正常死过一头牲口,反而奇迹般救活不少牲口。在他饲养下,母畜从无空怀过胎,总共为集体繁殖了40多条骡马、100多头牛,节支和创造了十几万元财富。

他入党后,亲手培养发展了10名党员,并曾任大队支委、副书记,公社常委、副主任,县革委会常委、地区畜牧局副主任,省政协委员、省委委员,全国畜牧理事会成员。

他一生呕心沥血,曾多次获得省、地、县殊荣,获奖状、镜框二三百个,却把奖励物品绝大部分送给了五保户。1965年,以王传河为原型的《一颗红心》眉户剧被搬上银幕。1966年10月1日,他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

在王传河家中,他儿子王银虎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的荣誉证书、照片、相关报道及文章等,为我们讲述一个老劳模的丰功伟绩。

如何打造王传河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庙上乡及好义村正在搜集资料、多方筹资,相信他们一定会讲好这段红色故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