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夏县韩家岭:“靠山吃山”再续新篇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4-19

位于崇山峻岭中的夏县泗交镇西沟村,“晋南革命圣地韩家岭”——镶嵌着金色大字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向纪念碑西边正对面望去,夏县中心县委活动旧址、嘉康杰故居等近在眼前,不远处当年党政军民开展革命活动的窑洞旧址依稀可见。

韩家岭是西沟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931年至1947年,中共河东中心县委、河东特委、夏县中心县委机关曾在这里驻扎。这里还曾是中共中条地委、条西地委、晋豫特委、太岳三地委、太岳五地委、太岳三分区的活动地,堪称“河东革命摇篮”。

纪念碑西边正对面,是一座青瓦泥墙的四合院——夏县中心县委活动旧址。院子堂屋里,“嘉康杰、柴泽民等人正挑灯围坐,面对一张军事地图,激烈地讨论着战情”——精心创制的蜡像生动逼真,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由这座四合院往北,一排窑洞依山而建,当年的军粮窑、抗日供销社、军火窑、平民小学等鳞次栉比。据介绍,这些窑洞是1938年部队在这里驻扎时建起来的,由于是土窑,容易被雨水冲蚀倒塌,曾先后两次修缮。进入军火窑,距窑口不到两米的距离,一条约一人高的地道幽长深远,直达山顶。平民小学窑洞里,面对破旧的黑板、简陋的条桌凳,让人不禁对艰苦条件下革命军民冒着炮火学文化的精神钦佩不已。

“1931年7月,中共河东中心县委机关迁至韩家岭。1936年3月,为配合红军东征,嘉康杰在韩家岭成立‘晋南红军游击队’,发动中条山暴动。1937年7月,按照周恩来同志‘晋南20天完成扩军3000名’的指示,嘉康杰奔赴各县动员1500余名河东儿女参军,这些新兵在韩家岭集中短训后,被逐批送往八路军总部新兵接待处。”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孙三元介绍说。

从军火窑往南折返,一座青砖青瓦、高门大户的四合院,便是嘉康杰故居。堂屋上方,“敬承世德”门牌匾赫赫醒目。面对嘉康杰半身铜雕和屋内简单朴素的起居用品,记者不由感叹:“嘉康杰出身并非贫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对黑暗的旧社会嫉恶如仇继而舍生忘死,为穷人闹起革命?”

“1938年6月,嘉康杰、金长庚在韩家岭组建夏县抗日游击队第9中队。当年7月,中共北方局遵照毛泽东关于在山西建立4个战略区的指示,把韩家岭确定为革命根据地之一。1938年冬,中共夏县中心县委将各县党政军领导干部集中在韩家岭进行一个多月的培训。”孙三元说,“1941年,这个院子惨遭日军焚烧,只剩下两间几近坍塌的土坯房。这座四合院是我们根据村里老人回忆,重新建成的。”

有着红色历史的韩家岭,长期以来“靠山吃山”。距嘉康杰纪念馆不远的山头上,有座容量约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蓄水池里的水,是从6公里外的高处水源地,通过地埋管道,利用自然落差引流至此,供附近3个自然村、500多口人饮用。面对蓄水池旁八角形的“思源亭”旁,孙三元说:“我们韩家岭人不靠天不靠地,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大的靠山!”

据介绍,市县两级老区建设促进会先后筹资近600万元,开发和保护韩家岭红色资源,对革命旧址进行修缮提升。地处中条山腹地的这个革命根据地,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称号,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多达三四万之众。不仅如此,还筹资近3000万元,改扩建泗交中学、新建西沟村康杰小学、改善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帮助村民发展山羊养殖……

进入新时代,韩家岭人又多了一座“靠山”——绿水青山好生态。西沟村野生板栗面积达1万亩,目前是山西省最大的板栗种植基地。全村年产板栗约60吨,每公斤售价8元左右,年可为村民增收50万余元。“我们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韩家岭村民关寸金说,“目前集体有山羊160余只,全部承包给本村4户村民。每年他们只需上缴集体1200元的承包费,剩下收入归个人,每户每年收入两万元以上。”

包括韩家岭在内,西沟村现有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居民1080人,集中居住在5个移民村,发展连翘等中药材种植2000余亩。依托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全村种植线辣椒、长豆角等蔬菜400余亩,由于昼夜温差大、用山泉水浇地,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村民每亩收入在5000元左右。加之错峰上市,常常是一经开园,就被远道而来的客商抢购一空。

临近中午,西沟村康杰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学校所处的移民点,宽30米的主街街道干净敞亮、绿树成荫,仿佛在告诉人们:“靠山吃山”再续新篇,老区韩家岭的兴村之路,正越走越宽……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