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红色沃土上的村庄

——走访新绛县革命老区翟家庄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4-15

□记者 樊朋展 景斌 张萌芝

张培民对翟家庄革命纪念馆的陈列物品如数家珍

“翟家庄的红色根基深厚,受红色精神鼓舞,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形势十分乐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说起村里的变化,新绛县横桥镇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民民感慨万千。

翟家庄位于新绛县东南十几公里处的峨嵋岭上,属于旱垣地带,环境清幽。这里曾是新绛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近年来,该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

近日,记者走进翟家庄村,在新绛县人社局原局长、翟家庄革命纪念馆创建者之一张培民和新绛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曾亮的讲述中,感受山区小村的美丽蝶变。

留住红色记忆

绛垣中心县委、新绛支部、新绛(汾南)县委印刷抗日宣传单所用的油印机。

出了新绛县城往东南,沿着一条左边是沟壑、右边是梯田的路一直走,便可以到达翟家庄。

翟家庄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村委会大院,先辈们对革命贡献的点滴事迹都记录在里面,供后人瞻仰。

可是3年前,这些资料、实物等,还散落在村里的角角落落。

“翟家庄是柴泽民、嘉康杰等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这些红色基因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啊!”2015年,张培民回翟家庄与村民张海马闲聊时,听到了他的担忧。

隔天,张培民便把从新绛县乡镇企业局退休的张乱亮和原新绛县工商局书记、已经退休的张庶民,连同张海马召集到一起,商量“抢救”翟家庄革命遗址的事情。

四位老人,一拍即合。

为搜集当地的革命史料,张培民驾驶着自家的摩托车,在4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3县、1市、38个村、4个社区。

与此同时,张乱亮、张庶民、张海马也为此事每天东奔西忙。

“抢救史料,可能多跑几次腿、多费一些精力就够了,但是要修复先辈们当年利用教学掩护革命的学校,以及革命先辈的居住地,需要一大笔资金。”张培民说,“仅打造一个纪念馆,预算就要23万元。”

经过村“两委”和他们四个人的申请,新绛县委党史研究室、横桥镇各拿出3万元支持建馆。

还有17万元的缺口,怎么办?

此时,该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文耀来到翟家庄,“我知道资金缺口大,我个人捐款5000元”。

在他的带动下,张培民、张乱亮、张庶民和张民民每人出资5000元,翟家庄村“两委”纷纷捐款,一些热心人士也出钱出力。

资金解决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物品的收集问题,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于是,他们发动全体村民,广泛寻找当年革命先辈留下的遗物。纪念馆里的198件陈列物品,张培民一人就捐了37件。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8年6月28日,翟家庄革命纪念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播撒革命火种

翟家庄地理位置特别,在运城新绛、闻喜和临汾侯马两地3县(市)交界处,北、西、南三面被山岭包围,西北为浍河、汾河交汇处,是新绛县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理想之地。

同时,翟家庄及周边村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民风淳朴、世代耕读、团结友善。这也为后来许多早期地下共产党员转移到此、以小商贩为职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利环境。

1928年夏,新绛县宋村青年李仰南入党后,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先后介绍宋村李永秀等5人入党,于1928年秋成立了新绛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宋村党支部,同年冬成立新绛县工委。1929年,李仰南调河东特委工作,李永秀接替他的工作。

为了掩护身份,李永秀来到翟家庄小学教书。在翟家庄小学7年多时间里,他一边教书,一边与贫苦农民交朋友,从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

1929年3月,李永秀介绍翟家庄张世德入党,从此翟家庄有了第一个党员。随后,李永秀在谭家庄子、杨家院、张家院、谭家庄、宋温庄、西马村,以及郭家庄、文侯等村开展党的活动,发展党员。

到1930年年底,李永秀已发展党员10余名,为党组织将翟家庄作为党的活动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9年到1931年春,山西省委(顺直省委)、河东特委多次遭到破坏,新绛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这期间,河东特委的主要成员辗转来到翟家庄,在群众的掩护下秘密从事党的工作,1931年夏建立了中共绛垣中心县委,负责新绛、闻喜、夏县、垣曲、绛县、万泉、河津、稷山、曲沃、翼城、襄陵、汾城12个县地下党的工作。

1937年7月,牺盟新绛分会成立后,党的负责人和党的活动转移到了县城内。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党的活动受到很大破坏,河东党组织负责人先后又转移到翟家庄。

随后,晋西南工委、河东特委、新绛县委先后集中在该村,一直坚持到1946年年初。

10余年间,这里胜利完成了发动人民群众、建立党的组织、组建地方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府等一系列工作,翟家庄逐渐成为新绛的红色中心,成为地下工作者躲避日伪追杀的避风港,成为接待转移周边县地下共产党员和革命活动者的中转站。

翟家庄的蝶变

翟家庄窑洞多,且大多住过早期党的地下工作者,因此,被许多老人亲切地称为“新绛的小延安”。

在张培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户人家,寻找革命先辈们生活、工作的痕迹,感受赓续至今的革命精神。

中午时分,阳光正好。该户人家的院子中间晾晒着刚从地里收回来的中药材。院子里有新盖的砖房,停放着农用车、小汽车,但引人注目的还是3孔旧窑洞,那是张世德等革命先辈工作过的地方。

“今年药材的收成不错,又是个丰收年。”该户村民说。

近年来,翟家庄积极推广药材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村民通过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之路。

此外,横桥镇党委、政府已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对翟家庄村的道路和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改造,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革命先辈在这里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府、发展民兵组织,在这块红色热土上留下了丰功伟绩。

现在,翟家庄革命老区的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幸福生活,续写着专属于革命老区人民的红色故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