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3-15
南京城历史悠久,称呼也多次变换。西晋太康元年,朝廷在建邺县西南置临江县,第二年改称江宁县。取“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江南安宁”之意。这便是南京城旧称“江宁”二字的源头。此后,也将南京称为江宁的还有唐代、南唐、两宋、清代。
除此之外,南京还有金陵、建康、应天等称呼。因为其扼守长江天险,辐射整个东南地区的绝佳地理位置,曾有东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等政权都在此建都,因此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作为南京城著名标志之一,十里秦淮凝聚了南京城极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所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南北朝时期,这里是世家大族们聚居的地方。其后,夫子庙等一系列建筑修葺完成,这一带更是文风荟萃。一岸之隔则是史称“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李香君等名伎聚集的青楼教坊。
说起来,这十里左右的河道不过是全长一百多公里的秦淮河中短短的一截。历史上,秦淮河最早被称为龙藏浦,汉代开始称为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的北源句容河与南源溧水河,在南京江宁区方山附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到通济门外的九龙桥又分为两支:内秦淮河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汇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水汇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内秦淮为正流。习惯上把这支称为内秦淮河(即“十里秦淮”)。外秦淮河由通济门经中华门绕行城外。最早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经三汊河汇入长江。
历史上,秦淮河承载了南京城主要的航运和灌溉功能,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是南京城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重庆晨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