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河东籍南宋贤相赵鼎

黄冈山独往亭的华章与浩气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3-12

▲赵鼎像

常山道中,黄冈山上,曾经有一座亭阁,形制朴实无华,却名震朝野,南宋的名流雅士张浚、吕本中、沈与求、黄彦平、林季仲、张嵲都曾为之题诗。

这座亭阁叫独往亭,系南宋贤相赵鼎所建。堂堂宰相,怎么会想到在黄冈山这深山僻壤来建造一座亭子呢?

一座亭阁明心志

赵鼎原是山西闻喜人,因遭逢靖康之变,他举家一路南下,于建炎三年三月迁至常山黄冈山,一家老小寓居在永年寺内。

刚在常山待了23天,赵鼎受知枢密院事张浚等人推荐,奔赴临安(杭州)担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再次踏入仕途。赵鼎以倔强的脾气、坚毅的性格以及超凡的谋略,不断地在宦海中沉浮滚打,总体上还算顺利。到建炎四年五月,赵鼎已升任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然而至刚易折。建炎四年十一月,宋高宗想提拔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为节度使。生性刚硬的赵鼎直言辛企宗没有军功,不能任命,惹得高宗满肚子不高兴,一怒之下,罢免赵鼎原职,挂了一个“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的闲职。于是,思家心切的赵鼎借机踏上了回归常山之路。

这一次,赵鼎在家整整住了23个月,与亲家悠然自得遍游常山,得享天伦之乐。在此期间,他在黄冈山建造了一座亭阁,取名为独往亭。

“独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后人以“独往客”喻指摆脱世俗之累的隐逸之士。如唐代岑参《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中的“无心顾微禄,有意在独往”,杜甫《立秋后题》中的“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白居易《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中的“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皆是这个意思。

赵鼎此时建造独往亭,一方面含有隐居自由之义,另一方面还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和担当。他虽然身在乡野,却仍然心系朝堂,矢志不移地关心大宋安危,“中兴大宋”的决心丝毫不减!

为了表明心志,赵鼎专门题诗《独往亭》一首,勒刻于石,竖立在亭中。诗云:

亭前旧种碧琅玕,

别后何人著眼看。

山下溪流接潮水,

时凭双鲤报平安。

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亭子前我早先栽种的青青翠竹(借喻朝廷政事),不知离别之后谁在仔细照料。这黄冈山下的溪流连着钱塘江水,我时不时地凭借着这对“鲤鱼”书信得知国家的平安讯息。

一片丹心天地鉴

赵鼎一片报国丹心,天地可鉴。同僚好友张浚听闻赵鼎建造了一座独往亭,内心不禁生出惺惺相惜之念,便遥寄和诗一首《和独往亭》:

九州何日生烟尘,

聊结新亭契我心。

只恐马头关陇去,

却辜风月伴高吟。

张浚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与赵鼎不谋而合的“独往”之志,又表露出自己因驰骋疆场,无暇欢聚谋论的遗憾。

如果说张浚与赵鼎是“英雄所见略同”的话,那诗人吕本中则是对赵鼎充满了仰慕和信任。他在《题宫使赵枢密独往亭》诗中写道:“谢公为时出,四海正仰渠。雅志在东山,本末固不渝”,把赵鼎比作谢安,隐居东山,以待厚积薄发;“平生独往愿,结亭山一隅。跻扳上修竹,已自胜巾车”,反映了赵鼎安贫乐道,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举手谢世人,不与汝同途。出佐明天子,意欲无强胡。行当复中原,即日还旧都。岂容思昔隐,更作深山居”,则突显了赵鼎辅佐皇帝治国安邦的“独往”信念,力图恢复中原疆土的雄心壮志。

后来,赵鼎重新被启用,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臣好友还陆续有独往亭的题诗。

林季仲在《题赵丞相独往亭诗》中写道:“海内英豪还有谁,宁容丘壑著皋夔。欲知今日中兴业,已定黄冈独往时。”沈与求的《题赵丞相独往亭》,则把眼光瞄向了独往亭边的青青翠竹:“林下何人伴岁寒?亭前相对小檀栾。年来闻道烟梢长,乞与衰翁把钓竿。”黄彦平也题有《赵丞相黄冈独往亭》,“南阳躬耕心不悔,东山忽起颜犹腆。威行巾帼喜折屐,得倍古人谋盖鲜。前年一战靖江浒,今年再战开淮甸。心期绿野园林胜,梦想黄冈松桧晚”,高度评价了赵鼎的谋略和功绩。

张嵲曾任衢州知州,他在《寄题赵丞相独往亭》中写道:“留侯佐汉日,结志已离群。唐乐闲退年,陟险勤邦君。虽安吴越胜,讵忘河洛尊。毕辅中兴业,终回西北辕……”赞誉赵鼎忠贞护国,辅佐大宋中兴大业。

关于独往亭的史料,除了诗文之外,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十五《台榭》有载:“独往亭,在黄冈山上,宋赵鼎建,今废。手迹镌石,今在四贤祠内仰止亭壁中。”可见,独往亭在黄冈山上,应该就在永年寺的附近,只是因时间久远,早已废圮,无迹可寻;而赵鼎亲手书写的《独往亭》石刻,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还存放在祭祀赵鼎等人的白龙洞四贤祠仰止亭中。

斯人已逝,浩气常在;斯亭已湮,风流永驻。赵鼎所遗留下来的忍辱负重、一往无前的独往亭精神,依然在黄冈山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衢州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