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29
中国古代很少发现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为什么古代文人少有近视眼呢?有人总结出几条原因:
一、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即便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而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古代人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
二、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比较长,眼睛与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相对大,客观上可以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三、古人读私塾,没有黑板,不会产生看黑板的困难。加上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那时的学生读的书很少,主要是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没有书读自然不易近视了。
白居易终身多病,特别是眼病纠缠其后半生。他一生诗作两千余首,其中眼病诗作40余首。白居易的眼病诗中,有一首叙说眼病的痛苦:“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雾中观“花”,其意是说不能精确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可见白居易的视力已到了视物含糊不清的程度。白居易难以忍受眼睛蒙了“一重纱”的生活,于是求名医诊治眼病。医生知道白居易热爱杯中酒,就告诉他眼疾是嗜酒如命所致,劝其戒酒。(《羊城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