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3
上世纪初,暖气刚刚来到中国时,被称为热水汀。暖气采暖需要锅炉和管道将整个楼宇作为系统连接起来,还需要煤炭作为燃料、钢铁作为设备材料、泵作为动力。暖气采暖干净、均匀、持续,与传统的烧火取暖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自产煤的数量上升,大城市的煤源逐渐充足,从而解决了采暖所需的燃料问题,为暖气的推广提供了能源保障。于是,热水汀在北京和上海的政要公馆、知名企业、豪华酒店、大学、医院等西式建筑中流行起来。上海的礼查饭店、汇丰银行、电报大楼,北京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地方,均安装了蒸汽采暖设备。
在当时,上海是全国暖气事业最发达的地区。有文献记载,当时上海几乎所有的设备安装企业都从事暖气安装业务,暖气工程技术也非常先进。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设备工程师陆今钟和黄述善各自编著了一本《暖气工程》。可见,上海的暖气事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不过,暖气的普及只是在西式建筑中,对于那时的普通大众来讲,暖气还是时髦和奢侈的象征。
在北京,同样是安装了热水汀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情况也不一样。据说当时清华大学的采暖费拨款充裕,暖气烧得特别好,整个冬天,清华大学的室内都跟夏天一样,学生们睡觉时盖一条薄被就足够了。而不远处的燕京大学因为采暖费不足,暖气就烧得温温吞吞。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