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种棉纺棉:“御寒王牌”的登场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3

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人们经常援引明代人蔡清在《四书蒙引》里的判断,认为棉花在宋元之际传入中国,关中从西域引进,福建、广东由海外引进,这些地区也最先因为种棉花而获利。

实际上,棉花在中国栽种的时间远远早于宋元两代。1978年,福建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崇安县武夷山一处洞穴遗址中发现有船棺,船棺中除了丝、麻制品之外,还有一块青灰色的织物残片,经上海纺织科学院鉴定,确系棉布,其年代距今约3200年,当时的中原地区还处于商代。无独有偶,1980年,新疆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城郊古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5件棉纺织品,其年代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可见,至迟到两汉之际,中国就有一些地区开始种植棉花。

那么,这些棉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整个亚非欧地区,最早种植棉花的只有印度和埃及地区。产于这两地的棉花品种略有区别,分别称为“亚洲棉”和“非洲棉”。据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种植的棉花,很有可能是在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新疆地区的棉花,则是最早从埃及传入中亚,随后进入新疆的“非洲棉”,又称“小棉”。

元代时期,我国的棉花种植业开始发展,明代更是迅速繁荣。这和当时的政府所提倡的政策有关。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设置有福建、浙东、江东、江西、湖广木棉提举司。这是政府设棉花专管机构的开始,那时的木棉提举司和现在的棉花推广机构相差不多。到了明代,明太祖曾明确下令:民间有五亩到十亩耕田的农民,必须要栽种桑、麻、棉花各半亩,如果超过十亩,种植面积就要翻倍,将棉花的种植上升到法令层面。这项政策对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在长江流域种植棉花已经相当普遍。

中国历史上,缝制衣服的原料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拓宽,从以皮毛御寒的原始社会,再到丝、麻纺织兴起,巧动心思的纸裘,最后终于迎来棉花的种植。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立即退出舞台,而是交错使用,共同加入到为人们御寒保暖的队伍中。 (《国家人文历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