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半枚蚕茧与四只石雕蚕蛹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3

石雕蚕蛹之一(资料图)

■秦建华

1926年3月24日,李济和袁复礼在山西夏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西阴遗址。同年10月至12月间,李济主持了西阴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1994年10月至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遗存,并公布了较为详细的考古报告。

西阴遗址的发掘成果除了它在学术界产生的整体效应外,另一个值得世人瞩目的就是“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标本”。李济在《西阴村史前遗存》中写道:“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蚕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的。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必不是蚕丝茧的证据。与那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李济后来又讲:“在西阴村的彩陶文化遗址里,我个人曾经发掘出来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1928年,我把它带到华盛顿去检查过,证明这是家蚕的老祖先。蚕丝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这是一件不移的事实。”

对于这一蚕茧标本,世界上许多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学者都予以关注。日本学者布郎顺目曾于1968年按西阴发掘的半个茧壳照片按图样用丝线进行过仿制复原,得知该茧长1.52厘米、茧宽(幅)0.71厘米,茧壳割去的部分占全茧的17%,并认为晋南是人工养蚕的最早起源地也是比较可信的。1982年,我国著名蚕学家蒋猷龙研究员通过研究野蚕茧和桑蟥蚕的疏松程度及其交织状态,认定西阴遗址中蚕茧是经过驯化的桑蚕茧。“半个蚕茧”距今已有5600—6000年,已被确认为中国养蚕缫丝史上最重要的实物证据。

无独有偶,自2019年6月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目前初次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并初步确认该遗址为仰韶晚期聚落遗址。而此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成果则是4枚颜色各异的石雕蚕蛹(其中一枚不完整)。经相关专家测定,它们距今大约6000年。其中一枚形状大小如枣核,呈浅褐色,上面用尖锐器物刻了条状的花纹,外表美观绝伦。它的发掘出土不仅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发掘的半枚人工切割的蚕茧提供例证,在时间上也早了大约500年。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方启说,从这些发现可知,在距今6000年前,位于运城盆地的夏县很可能已经有了人工养蚕缫丝行为。另外,它们是用中条山上的花岗岩刻成的,能将花岗岩刻得这么精致、纹路清晰,说明当时的先民对蚕的喜爱和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夏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次发现的石雕蚕蛹与90多年前发现的半个蚕茧互为佐证,充分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聚居此地的先民们就业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这一考古发现不仅为“嫘祖养蚕”的传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