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考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2

■董 明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如何蹚出一条发展新路,实现农村的稳定和振兴。经过几个月的访、问、看、思和反复讨论,我认为,要想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基层治理是关键。唯有破字当头、破立并举,才能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政治生态上,要破积弊治顽疾,扬清正新风。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今年7月5日,芮城县委书记张建军到板桥村调研时明确提出,板桥村的发展关键在政治生态。长期以来,板桥村存在着村委会“一言堂”、“两委”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等积弊,村里各项制度不落实、村务财务不公开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长此以往,百姓意见很大,村委会逐渐丧失了公信力,即使是想为村里办一些实事也得不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让村民重新树立对村干部的信心,就必须坚决做到两点:一是要直面问题,勇于改正。新官要理旧账,要敢于面对过去存在的问题、经历的挫折、造成的失误,在纠正错误的力度和成效上下大力气,让村民看到村委会坚持真理的决心、扶正祛邪的勇气、战胜挫折的力量。二是要建强支部,干部带头。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农村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走在前列,遇到矛盾、困难、危机,要始终冲在一线,奋战在一线,坚守在一线;干部要干在前头,村“两委”干部要拿出实干的劲头和精神,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做好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带动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只要村“两委”干部守望相助,把好自家门、守好法纪线,善于登高望远、谋划全局,在工作中团结互助拧成一股绳,农村的政治生态就会越来越好。

在自然生态上,要治脏乱改旧貌,立文明新颜。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板桥村按照爱国卫生运动的安排部署,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季”活动,对人居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清理柴堆、草堆、粪堆、料堆,集中清运垃圾、整治污水、开展绿化,并以村委会为中心,打造了荆家沟—杨桥—谷家村长达4.7公里的循环圈,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确定每月20号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建立形成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运用板桥村与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同名巧合,充分挖掘郑板桥其人、其诗、其画的独特内涵,打造独具“板桥”特色的竹林风景和清正爱民的文化底蕴。郑板桥曾任两地知县,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就出自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首诗,题画中竹,言爱民志,又与如今板桥村亟需建立勤政爱民、清廉自守的政风高度契合。基于以上两点,板桥村计划在村委会旁边开辟竹林,既能美化改善环境,又能时时诫勉干部,还能营造中通外直、扎根人民的竹文化。竹根深埋于地,竹竿才能耸立云间。村“两委”唯有扎根人民,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秉持群众观点,才能固本清源,政通人和。

在社会生态上,要破矛盾解危机,立稳定新局。板桥村信访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常年有人上访。经过走访梳理,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干部垫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另一个是村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反馈。这样一来,干部不敢干事、不想干事、无法干事,群众不满意、不配合、有怨言,矛盾风险一触即发。鉴于此种情况,板桥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要把稳定作为做好板桥工作的基石,集中精力率先解决上述两大问题。针对干部垫资问题,主张对各项债务、矛盾进行梳理化解,让村组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村民利益诉求问题,一方面积极主动走访农户、深入一线了解村里的矛盾集中点在哪里、集中在哪些人的身上,找准重点、抓住关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引导群众通过正常途径以正确方式反映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法科学解决矛盾纠纷,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当地。

(作者单位:芮城县西陌镇板桥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