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努力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让全省人民共享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果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2-02

卢建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全省人民共享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果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心。

充分认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重大意义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幸福与民生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根本所在。面向“十四五”,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内涵日益多元,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进一步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和根本立场,也将使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更加牢靠。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全面转向“好不好”,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成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从我省来看,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增进民生福祉,实现高品质生活,将对住房汽车、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康养医养、教育培训等中高端商品和新兴消费释放更多需求,这将有利于山西拓展转型内涵,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而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生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出雏型的重要历史关头,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必须坚持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不断补短板、强弱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为平安山西建设,为高质量转型发展夯实社会基础。

准确把握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基本要求

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民生工作,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十四五”期间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必须尽力而为,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决不能空喊口号、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必须量力而行,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民生福祉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许超出预期的诺言,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定达不到的标准,不做超越发展阶段和财力水平的事情,锲而不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脱离了经济发展单纯讲民生福祉,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离开民生福祉谈发展,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因此,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金光大道奋勇前行,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奠定雄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通过持续改善民生,稳预期、扩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同推进,让全省人民共享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果。

把握好共建共治与共享的关系。人民是享受民生改善成果的主体,更是实现民生改善目标的主体。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只有牢牢把握共建共治与共享的辩证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方向与群众的自身奋斗统一起来,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氛围,以共享引领共建共治、以共建共治推动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潜能,才能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采取有力举措扎实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建议》围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明确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9项具体指标,部署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7个方面举措,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工作举措,切实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履职尽责。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合理加大促进就业资金筹集力度,完善就业托底保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底线。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和模式创新的新业态就业。提高劳务协作组织化程度,大力进军中高端劳务市场,逐步打开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国际市场,深化山西——深圳劳务协作成果,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省际劳务协作,培育富有山西特色的劳务品牌。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启动以来,全省已组织技能培训近300万人次,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山西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十四五”期间,要以提高取证率、就业率、增收率为目标,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技能培训。建立劳动力建档立卡数据更新机制,对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实现应培尽培。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培,努力实现劳动者“一证在手、一技在身,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要按照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要求,推动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2021年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并行实施标准适度、能兜住底、可承受、可持续的普惠性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积极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实施失业保险扩围政策和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政策,完善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

提升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人社服务均等化,加强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人社服务标准化,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窗口服务人员行为规范》《风险防控实施办法》等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构建起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适合工作需要,具有人社审批服务特色的标准体系。推进人社服务信息化,加快信息系统省集中建设,推进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发放电子化,建设人社大数据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开展人社领域政策“看得懂算得清”工作,开展人社服务“好差评”工作,努力提供更加便民利民、优质高效的人社公共服务。

(作者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组织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